解析妇好墓560号玉戚 殷墟妇好墓750多件(组)玉器,可谓晚商玉器乃至中国古代玉器的空前重大发现。在妇好墓出土的众多精美玉器中,有一件玉戚似乎并不起眼:其编号作560(1976AXTM5:560);长9厘米、宽3.6-7.3厘米、厚0.5厘米;青黄色透闪石玉质;器体扁平,柄窄刃宽,柄部中间钻有一圆孔,两侧各雕牙扉六齿,刃部略呈弧形,较圆钝,近刃处亦有一小圆孔,器表两面均有弧形开料线痕。 妇好墓560号玉戚 妇好墓560号玉戚的年代较为复杂,下面试做些分析。 玉戚两面均有不规则抛物线状痕迹,此为植物荆条、动物筋皮等软性线具带动潮湿解玉砂进行摩擦切割开料的痕迹,即线切割痕迹。弧线向圆心方向由大变小,高低起伏错落,疏密不等,系手工误差、拉力不均或材质变化所致。 妇好墓560号玉戚 新石器时代线切割开料工艺 这种不规则抛物线,是典型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线切割痕迹。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玉璧、玉璜、玉琮、玉钺表面,仰韶文化玉钺表面,兴隆洼文化玉玦切口,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的内壁上,总会出现这种不规则同心弧线切割痕。 崧泽文化,海安青墩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海宁佘墩庙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余杭瑶山9号墓出土 良渚文化,苏州张陵山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 崧泽文化,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灵宝西坡遗址出土 夏代以降,直至商周、战汉时期开料或横向切割,均采用片切割之方式,即以石刀、金属板锯等片状物的长边为刃缘作拉锯状带动潮湿解玉砂摩擦切割。由于双向对切不准,玉器或玉料表面往往会有高低两个切割面构成的“台痕”,或在两面中部夹有一条笔直的玉茬带。 片切割示意图 齐家文化,定西出土 商代,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商代,新郑望京楼出土 战国,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片切割痕迹 彼时线切割工艺已基本不用于开料,而主要用于成形切割、镂雕制作,工艺痕迹通常为趋于垂直器表所在平面的细密磨砂直条痕。 商代玉器镂空截面线切割痕迹 是以,妇好墓560号玉戚当为新石器时代旧玉改制而成。从其不甚规整的器形、突兀的牙扉、生硬的柄部来看,原器可能为一件形制较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钺,晚商之际在原本光滑的两侧边沿上雕出牙扉。 良渚文化玉钺,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良渚文化玉钺,平湖博物馆藏 商代玉戚,罗山莽张乡出土 商代玉戚,北京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商代玉戚,北京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研判原器玉钺的确切文化归属,还可参考玉质特征。其色调青黄,温润细腻,肉眼检测为岫岩闪石玉的可能性比较大。 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赵宝沟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科尔沁地区的哈民文化玉器、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玉器,辽中—辽东地区的新乐文化玉器、小珠山文化玉器,黑龙江地区的小南山、乌裕尔河大桥、亚布力、李家岗、毛都西那屯、江湾等遗址出土玉器中岫岩闪石玉材质较为常见,尤其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中绝大多数为岫岩闪石玉制成。 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 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湖北地区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有一类透闪石玉材,颜色以黄白、青黄、黄绿、绿色为主,应非当地所产,其来源极可能为辽宁岫岩。 良渚文化,苏州张陵山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苏州张陵山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苏州张陵山遗址出土 以上使用岫岩闪石玉材的诸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只有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流行玉钺,而表面残留线切割痕迹的玉钺则多见于良渚文化。 560号玉戚与良渚玉璜对比 综上所述,妇好墓560号玉戚最有可能是在一件良渚文化玉钺的基础上改雕而成的。 玉戚正躺在粤博妇好玉器展厅里 海量供学员上手观摩的古玉标本均已到达北京! 精心编写的课程讲义(200页)已印刷装订完毕! 报名电话/微信:186102304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