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文化欣赏5

 j3y1z6w1c7l3 2012-04-30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2010-03-15 20:41:21)

附言:自春节以来许多古玉爱好者朋友纷纷致电索取光盘,我在感激大家支持的同时,特向朋友们告知,为了更好地使大家对古玉的认知有所提高,我正在修改和充实内容,在月底之前一定如约送达。

五、玉三叉器

    三叉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造型最为独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为下端圆弧,上端为对称的方柱体平头三叉,有的还雕刻着神秘、繁缛的纹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迄今为止,仅在良渚文化分布中心地区的大型墓葬中有少量出土,因而越发显得稀有而珍贵,是良渚社会上层权贵们所专有的礼器之一。

    三叉形玉冠饰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往往还有成组的,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因此,三叉形冠饰、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据推测,三叉形冠饰应是戴在首领头上的王冠。

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汉字中的“皇”字义形正相符合。皇的本义为冕,也就是冕的象形,上部像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饰,下部为冠架,今天一些简化的皇冠图形也是在圆形帽上面画三支带宝珠的尖叉。古代文献曾记载说远古时有虞氏部落首领就是戴着彩羽的冠冕举行隆重祭典的。后来,这种有精美玉构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称为“皇”,含有富丽堂皇之意。封建王朝时又进一步将最高统治者与天神结合为一体,称为“皇帝”。可见,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饰是中国最初的皇冠。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当时出土情况和位置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三叉形器:高3.4厘米、宽6.36厘米、厚0.66厘米;玉管:高7.7厘米,直径0.9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
  三叉形器,白色,带南瓜黄,光泽感好。中叉对钻贯孔。下端贯孔的两侧各钻一小浅卯孔。两叉上端各钻一小孔,方法是先两孔并列对钻,然后再于两孔之间对钻大孔,故钻孔面呈“十”字状的椭圆形,技法别致。
  玉管,南瓜黄色,微沁蚀。横截面为弧边长方形,上下间错浮刻成组的弦纹,每条弦纹带上又刻有许多平行的细线,有的多达10条。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高3.75、宽5.9、厚1.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
  南瓜黄色,光泽感好。下端圆弧,上端分为三叉,左右两叉平齐,中叉略短。正面中部刻划有神人兽面纹,神人以宝盖头结构刻划代替,兽面纹包括眼部、眼梁、鼻梁、鼻部、嘴部、下肢以及鸟形爪。眼部为重圈,重圈内有三组弧状线分割,椭圆形眼睑,眼睑填划椭圆形螺旋纹饰。神人兽面纹两上侧及两叉上还各刻划一鸟形象,鸟首内填划圆形螺旋线以及小尖喙,鸟首下有垂囊或鸟爪纹饰,内填椭圆形螺旋线,鸟身的纹饰与兽面纹的重圈眼部特征一致,刻划有羽状样鸟尾。背面三叉的上端和下端的正中部均有凸块,有线切割和片切割的遗痕,凸块上皆钻有上下贯通的小圆孔。凸块之上分别刻以重圈眼、鼻梁、眼梁,鼻部,以及内填螺旋线形纹饰,可以构成近似于神人的图案。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及配管 良渚文化

玉管:高7.7,横截面0.93-0.78,孔径0.5-0.4厘米

三叉形器:高3.4,宽6.36,厚0.6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管为多节扁方形,饰弦纹,出土时与三叉形器中叉对应,三叉形器,中叉对钻竖孔,下端竖孔两侧各钻一浅小卯孔,两侧叉的上端各钻一小横孔。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及配管 良渚文化

玉管:高8.23厘米直径1.22厘米,孔径1.06厘米

三叉形器:高4.4厘米,宽6.42厘米,厚1.1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出土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及配管 良渚文化

玉管:高6.6厘米直径1.3厘米

三叉形器:高4.5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出土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

通高4.1厘米、宽4.5厘米
浙江省桐乡市新地里遗址出土
  萤石,黄褐色,磨制精细,光亮润泽。上部有三叉,截面均为扁方形,中间一叉较短,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两侧叉略向上斜出,顶端面上向下琢孔约1.5厘米深,然后外角裁割去一小方块。下部两重台阶后为一圆角方形的凸块。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

高5.2厘米、宽7.4厘米、厚1.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瑶山遗址出土
  三叉平齐,中叉有竖向直孔。底端圆弧。正面浅浮雕和线刻神兽图纹。三叉上端分刻三组羽纹,中部两个双圈大圆眼,宽扁鼻,两眼之间有拱带形眼梁,纵向的鼻梁,以及宽宽的鼻翼。底缘为弧形的扁阔嘴,嘴内外伸两对獠牙,上下交错。主体纹饰之外刻卷云形底纹。背面光素平直。
    玉三叉形器以器物上端并列有三个枝叉而得名,器身扁平,一般底部圆弧,三叉枝均有孔以贯通上下,中间的一枝则常和一枚长玉管相连,出土时多位于墓主人的头部,应是冠帽上的饰件,有的三叉形器背面有钻孔的凸起,以便连缀。约半数的器物雕琢有精致的神人兽面纹图案。

文明的启迪(玉文化欣赏5)

玉三叉形器及配管 良渚文化

高3.7厘米、宽6.2厘米、最厚0.66厘米

浙江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南星桥姚家山遗址出土

   该玉器呈白色,南瓜黄,光泽感好。玉器下端圆弧,上端分为三叉,三叉平齐。正面是稍有弧突的平整面,背面三叉和下端的正中部均有凸块,凸块上皆钻有上下贯通的小圆孔。上部的三凸块下边留有片切割痕迹,三凸块与下面的一个凸块之间留有线切割痕迹,下凸块之一侧也有线切割痕迹。

                          玉润墨香编辑整理

                                    转载请告知

                 (玉璜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