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神秘精緻—良渚文化玉器淺談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9-30

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55處世界遺產,中國超越意大利成為世界第一!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之一,因首次發現於浙江余杭郊區的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瑤山,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武進寺墩,常熟羅墩和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安徽阜寧等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這一時期的文化,而其文化影響則北至魯豫,西進兩湖,南抵閩粵臺,被稱為“中國文明的曙光”。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存之一,作為新石器時期南方玉器制作的代表,良渚文化與北方的紅山文化玉器並駕齊驅,交相輝映,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玉器一方面在品質、數量、體量、種類以及雕琢工藝方面代表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另一方面,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所象征的玉禮制度,以及延伸而來中國古代禮制的形成,玉器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走上神壇,對後世文明影響尤為深遠。

唯亭草鞋山遺址出土 玉鉞

玉料來源

良渚文化玉器質料頗為龐雜,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一般在4厘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但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武進寺墩3號墓出土 玉琮

工藝紋飾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征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征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空。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

張陵山5號墓出土 人形玉飾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良渚玉器上常出現浮雕,這種浮雕一般都很淺,呈方或圓形片狀,其上有陰刻線條。此時玉器上的陰刻線條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其一,寬陰刻線,可能為石質工具沿直線往返磨出,因而線槽底部較為圓滑;其二,細陰刻線,這種線條極其纖細,手工刻出,邊緣不直,線條以直線、折線為主,弧線少見,較短且組織細密;其三,管鉆鉆出的圓圈,常用於獸面的眼部。

反山16號墓出土 冠狀玉梳背

良渚玉器的飾紋已采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的裝飾方式,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良渚文化玉器裝飾紋樣中最常見的當屬神人獸面紋和鳥紋。

神人獸面紋

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吸引著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張光直先生曾對這一紋樣做出過精彩的闡釋,神人代表巫的形象,獸則是巫的腳力,巫借助獸實現人與神的溝通。

瑤山10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牌

良渚玉器的獸面紋常以陰線刻的圓圈象征眼睛,兩眼之下常淺浮雕出略呈長方形鼻,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梁,少數在鼻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鼻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梁或額。而無獠牙者,鼻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梁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目紋為中心,刻畫出鼻、牙齒,成圖時多采用正視投影。為解決獸面平面形象的呆板問題,設計者匠心獨運地采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獸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嘆不已。

寺墩5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紋玉琮
鳥紋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鳥紋或為單體的形象,或為鳥立壇柱式,單體的鳥紋多與神人獸面紋相隨,而鳥立壇柱式刻符更可能具有象形文字的效果,訴說著良渚人某種神秘的宗教信仰。

反山14號墓出土 三叉形器

特色器型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琮、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鐲、半圓形飾、璜、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鉞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禮器,這標誌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幹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面。

寺墩1號墓出土 玉琮

從出土情況來看,早期玉琮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則多浮雕紋飾,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節玉琮則玉質較好,色沁一般較少。良渚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厘米,孔徑口沿棱角規整,孔壁光潔,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

寺墩4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中有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這件玉琮的制作,技術高超,可稱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玉琮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反山12號墓出土 玉琮

此琮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鉆圓孔,留有臺痕。琮體四面由中間的直槽一分為二,又由橫槽分為兩節,每節再分上下兩個組成部分。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神人獸面紋圖像,共八個,以淺浮雕和細線刻兩種技法雕琢而成。在分為兩節作角尺形的長方形凸面上,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兩節琢刻一組簡化的象征性的神人獸面紋圖案,四角相同,左右對稱。另外,在獸面紋的兩側各雕刻一鳥紋,鳥的頭、翼、身均變形誇張。整體紋飾中大量填充卷雲紋、直線、弧線,刻畫及其繁縟細致。這件玉琮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反山12號墓出土玉琮所刻神徽
玉璧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玉器,良渚玉璧非常有特征:一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厘米,二是玉璧的玉質純凈者較少,多有斑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面無紋。

德清下舍新安橋遺址出土 玉璧

一般說來良渚玉璧加工粗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鉆錯位。但是也有少數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鉆痕跡。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此時的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寺墩1號墓出土 玉璧

如江蘇武進寺墩1號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青玉質,質地細膩,色澤宜人,表面帶有淺黃色沁。器扁平,基本呈正圓,器表較為光滑,邊緣缺損及表面的切磋痕非常明顯。玉璧中間以管琢出內孔,系兩面臺鉆而成。

寺墩1號墓出土 玉璧
玉鉞

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鉞也十分有特色。鉞是軍事首領的象征物,是標誌身份的重要禮器。一般玉鉞光潔無紋,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鉞在刃部上角兩邊均有以淺浮雕和陰線刻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均有鳥紋,這些紋飾酷似玉琮上的紋飾。

瑤山9號墓出土 玉鉞

如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鉞,透閃石玉質,淡綠色,沁為花白色,透光性好。鉞呈“風”字形,弧刃鼓背,有小穿孔。玉鉞兩面對應雕琢完整的神徽圖案和鳥紋,雕琢精細,堪稱一絕。

反山12號墓出土 玉鉞
玉梳背

作為良渚文化最具特色的玉飾之一,玉梳背飾只見于良渚文化規模較大且隨葬品豐富的墓葬中,而且在每一墓中都具有唯一性。

反山22號墓出土 冠狀玉梳背

考古出土的良渚文化玉梳背,總數已經超出60件,整體平面造型可分為“凹”字形與“凸”字形兩類。整體平面呈“凹”字形的玉梳背,出土件數最多,見于良渚文化早晚各個階段與不同的地區,是良渚玉梳背的主流造型。這種“凹”字形玉梳背,雖然頂端造型,有平直、圓弧形凹凸與台形凹凸等其他多樣形式,但頂端寶蓋頭形凹凸造型的玉梳背,出土數量占據絕對的多數,表明它無疑是各種玉梳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制。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的玉梳背,上端僅有寶蓋頭形凸起,而無凹缺。此型玉梳背目前僅見于反山與瑤山兩地,應是“凹”字形玉梳背的變體。

瑤山2號墓出土 冠狀玉梳背

如反山15號墓出土的冠狀玉梳背,玉質沁為黃白色,平面整體呈“凸”字結構,下端扁榫上有三個等距的對鉆小孔。玉梳背正反兩面以透雕和陰線刻相結合技法,對稱雕琢肢體俱全的神人圖像,神秘而生動。

反山15號墓出土 冠狀玉梳背
三叉形器

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造型最為獨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為下端圓弧,上端為對稱的方柱體平頭三叉。根據三叉的頂部平齊與否,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中叉短於左右邊叉,中叉的頂部一般鉆有豎向直孔,其左右兩叉的上端也鉆有小孔;第二種三叉基本平齊。

星橋橫山2號墓出土 三叉形器

迄今為止,三叉形器在良渚文化分布中心地區的大型墓葬中僅少量出土,而雕刻著神秘、繁縟的紋飾的則更少。有研究者指出,三叉形器與長玉管和呈集束狀的錐形器,是配套組裝成整件使用的,往往出土於死者的頭部附近。三叉形器及其附件,據推測是戴在首領頭上的王冠,故被稱為中國皇冠的雛形。

瑤山3號墓出土 三叉形器

如瑤山10號墓出土的三叉形玉器,玉質沁為黃白色,三叉平齊,底端圓弧,中叉上有貫通直孔。此器背面光素,正面浮雕神人獸面神徽,三叉上刻羽狀紋,獸面眼鼻口俱全,周圍陰刻勾雲紋,精巧細致。

瑤山10號墓出土 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玉器既是以玉制作的器物,又承載著良渚人的信仰與精神追求,是體現史前時期的物質成就與意識形態的結合體。欣賞這些玉器,我們不僅會感嘆於它們獨特的造型、精致的紋飾,也會感動於它們蘊含的精神力量。

博物館藏良渚文化玉器

芝加哥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5釐米,寬6.7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12.8釐米,寬8.4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17.1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16.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4.5釐米,寬7.2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18.8釐米,寬7.7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15.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19.2釐米,寬8.1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28.5釐米,寬7.5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6.5釐米,寬9.5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8.1釐米,寬7.4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6.9釐米,寬8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3.5釐米,寬6.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9.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5.5釐米,寬6.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20.8釐米,寬6.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32.6釐米,寬6.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4.4釐米,寬6.3釐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4.8釐米,寬12.7釐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3.9釐米,寬7釐米

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1.7釐米,寬5.4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直徑21.2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直徑18.1釐米

餘杭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78釐米,寬6.35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直徑6.8釐米,高3.9釐米

常熟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15.8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高18.4釐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3.4釐米,寬6.36釐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4.36釐米,寬5.33釐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3.2釐米,寬4.6釐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