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元大会的鬼文鬼画

 流浪的行囊 2020-09-01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庚子春节如在昨天,日历已经翻到中元节了。中元是个鬼节,在我的老家称为“中元大会”,是一年中隆重程度仅次于清明的祭祖节日,正日子是农历七月十五,烧袱化纸则在十四日下午,多为傍晚时分。故此,一般来说,烧完包袱,中元也就算过去了。据说,以前期间是有很多活动的,如今都没有人记得或者张罗了,只留下了烧袱一项仪式。

故老相传,逝去的先祖们,每年七月初一都会回家,看看家中后辈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一直到七月十五离去。其余的时间,阴阳有别,是不能轻易回来的。所以,为了让先祖放心,从初一开始,家家都把米桶装满了,祖人回家摸摸米桶,看到粮食满仓,子孙饿不着,可以安心住些日子。到了七月十四日,祖人离去的前夕,后辈子孙烧袱化纸,为祖人备好盘缠送行,让他们放心地回转阴曹地府。

我不知道,这世界是否还有另一维空间。更不知道,先祖们是否真的在另一维空间里,以另一种形态生活着。逢年过节以及清明中元时的祭奠,更多的意义并不在此。我一直认为,那是后辈子孙不忘根本不忘源流的一种形而上的仪式。在袅袅香烟中,在飞扬的纸灰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我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认清自己的血脉,牢记自己的责任。也许,正是这种最朴素的不忘初心,才让许许多多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美德能够代代传承。

有关中元节的渊源和其他种种,网上汗牛充栋,大家自行百度,我就懒得翻旧书了。既然是鬼节,还是说说与此有关的鬼话以及鬼画吧,这个比较有意思一点。

人所归为鬼,即是说人死为鬼,从现今可考证的文化中,自古就一直存在。在甲骨文中,鬼字写作一个盾牌挡住了人的头部,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石头压在人身上,可以理解为碑,也就是镇墓的石头。为什么鬼要压石头呢?可能是防止诈尸。我猜的,你们不要全信。

可以佐证的是,距今约八千年的江西仙人洞洞穴遗址,出土有人骨,人骨为大石所压。距今约四千年的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墓里堆放大石。距今四千年山东长岛大口遗址,其中的兽与人的尸身,均出现压大石现象。距今约三千年的元谋大墩子遗址墓葬,尸身压有石块。这些都可能是防止诈尸的,不敬一点说,有点像现在的腌肉,也要压块大石头。

清 吴昌硕 《钟馗》

墓碑石是石头,石块属土。鬼字头上写的是“田”字,田也属土。《礼记》曰:死必归土。《易·系辞·上传》谓:在地为鬼。《易·彖·上传》言:坤为鬼。《易·文言传》曰:鬼谓地也。地为坤,坤为阴。生与死,亦阳与阴。人死为鬼,死必归土,故在地为鬼。鬼的意义就停留于死人,人死了入土,尸体腐败,生气离体,就是鬼开始向不是鬼的存在演化,鬼作为“归”,就变成了文化的符号了。

由于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已逝先人们的追思,中国人对于鬼的探索从很早便开始起来,他们离我们很近,他们又离我们很远,因为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真正接触也不可能接触过他们。所以绘画便成了他们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最好形式。

南宋 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 

南宋李嵩所画的《骷髅幻戏图》为绢本浅设色扇面。画面左侧署有李嵩的名款,大部分学者以《庄子·至乐》篇中“庄子叹骷髅”的故事为依据,一致认为李嵩《骷髅幻戏图》中正体现了生与死的对比,蕴含着“死为休息,生为役劳”的寓意,启示人们坦然面对生死,从而达到精神的解脱。

李嵩《骷髅幻戏图》

这幅画中右侧的婴儿爬向象征着死亡的骷髅,而左侧的婴儿正在吸允母乳,似乎预示着新生。生者向死,死者复生,如此往复,也反映了李嵩的生死观。《骷髅幻戏图》也许不能算作是典型的鬼画,而鬼画中常见的,就是钟馗画了。

大家都知道挂钟馗的画像可以避邪驱鬼,其实钟馗本人也是一个鬼。相传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皇帝愤怒地斥责小鬼。

元 颜庚 《钟馗雨夜出游图》

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皇帝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臣本是终南进士,名叫钟馗,由于皇帝嫌弃我的长相丑陋,决定不录取我,一气之下我就在宫殿的台阶上撞死了,死后我就从事捉鬼的事。玄宗醒来之后病就痊愈,于是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专司捉鬼之事。

宋画家龚开喜作墨鬼,尤其以画钟馗著名,他的《中山出游图》,画的就是钟馗嫁妹的故事。钟馗有个同乡好友叫杜平,为人乐善好施,资助钟馗赴京应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的资格,一怒之下,撞阶而死。杜平将他安葬。钟馗做了鬼王之后,为报答杜平生前之恩,亲率鬼卒在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的故事。

龚开 《钟馗嫁妹图》

这些画都是想象中的鬼画,具象后,鬼失去了处于精妙认知中的神秘感,鬼这一文化符号,就更加容易被大众传说创造,被大众赋予迷信的内容。鬼由此两分,一者存在于祭祀与官方巫术文化中,一者则堕入民间故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