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之七:席勒1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之七:席勒1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年)是德国启蒙主义代表性作家。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幼年时期曾就读于拉丁语学校。13岁时,进入军事学校,接触莎士比亚的剧作、卢梭的作品、狂飚突进运动的文学,深受其影响。1781年毕业之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但他对军旅生活毫无兴趣,在创作《强盗》并公演之后,他逃出了斯图加特。此后创作出了《阴谋与爱情》等多部作品。《堂.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作品,标志从狂飚突进时期转入到古典时期。1787年,前往魏玛,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放弃写作。后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1792年,获法国荣誉公民称号。次年,他回去看望父母,与出版商商定出版《季节女神》,还与歌德结成深厚友谊。两人互相启迪、合作,歌德焕发创作的第二次青春,席勒则从唯心主义哲学研究中摆脱出来,进入了崭新的创作时期。他创作出了《华伦斯坦》等作品。  

席勒的著作非常丰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美学理论作品,另一是文学作品。

席勒是18世纪著名美学家,他和歌德不同,他喜欢抽象概念的思考。他的《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集中系统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论述了美的本质:" 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这是以美在自由的观点解释美学的本质。席勒还提出艺术的起源在于" 游戏冲动""游戏冲动" 是指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的冲动,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在游戏冲动中的统一,游戏的含义是不受强制的自由。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最成熟的美学作品。席勒根据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 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是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就是" 模仿自然" 的诗,诗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原始和谐的关系,这是指现实主义的诗;感伤的诗则是" 表达理想" 的诗,诗人失去了自然,因而寻求自然,这是浪漫主义的诗。席勒肯定素朴的诗,而贬低感伤的诗。但现实主义的诗人也注意不要落入对现实表现现象的自然主义描写上。席勒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概念。  

席勒一生创作了诗歌、小说、戏剧等,诗歌写出了《欢乐颂》等名作,小说有《失去荣誉的犯罪者》等。席勒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悲剧。

他的《强盗》(1780年)是一反封建专制暴政的作品。卡尔.穆尔放荡不羁,曾请求父亲穆尔伯爵宽恕自己,但弟弟弗朗茨为了独吞家产,唆使父亲与卡尔断绝关系。卡尔在绿林之中聚集了一伙强盗,杀富济贫。弗朗茨这时还想霸占卡尔的未婚妻,卡尔率领群盗救出父亲和未婚妻,弗朗茨自杀身亡。未婚妻要求卡尔放弃强盗生活,但强盗们都反对。最后卡尔杀死未婚妻,自己也不愿再做强盗,便去官府自首。作品前面的扉页上曾写" 打倒暴虐者!" 还引用希腊名医的语言:" 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 以表现作品的战斗精神。

《唐.卡洛斯》(1787年)写了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儿子唐.卡洛斯,与好友波萨一起到尼德兰去,准备参加那里正在进行着的独立解放斗争。但计划被泄露,菲利普二世处死了儿子。悲剧歌颂了启蒙主义的自由、人权思想,抨击了专制暴政和反对宗教。

《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是席勒历史剧的代表作。作品以德17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为背景,华伦斯坦是斐迪南二世军队中的将领,一方面希望早日结束内战,统一祖国;另一方面又具有个人野心,与敌人勾结,结果被部下杀死。第一部《华伦斯坦的阵营》描写30年代的群众场面,再现了德国现实。第二部《皮柯乐米尼父子》写了军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写了华伦斯坦如何死在被收买的部下手中。席勒在作品中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对德国早日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愿望。

《奥里昂姑娘》(1801年)写了法国人民英雄约翰娜(贞德),率领队伍抗击英国侵略者,解放法国人民,最后她自己负伤死去。

《威廉.退尔》(1804)取材于14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与传说。在奥地利总督的统治下,瑞士人民结成团体,准备起义。威廉.退尔虽然具有正义感,但没有加入人民的组织。后来他因触犯总督被捕,在逃亡中射死总督。这时人民起来赶走了外国侵略者,获得了自由。作品歌颂了人民的力量,但又认为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英雄,这是席勒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