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情怀|跟电影学做好父亲——原来好父亲可以这样做!

 文乡枞阳 2020-09-01


爸爸去哪了?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有时我在想:我们身边似乎从来不缺好母亲,却相对缺少好父亲。从之前国内亲子互动真人秀《爸爸去哪了》,到去年发行公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每当有好爸爸出现的时候,全社会都会呈现出一片叫好声。而一阵欣喜叫好之后,我不禁生发出这样的惊讶和思考:原来一个好父亲可以这样做。

知子莫若父;养不教父之过。父亲的角色从来就是这样重要。那么,这个印度故事为何如此轰动,他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父亲的理想与孩子的未来。男主角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在放弃了职业生涯后,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他希望生一个男孩,将来去夺取摔跤金牌,但是造化弄人,偏偏接连生了三个女孩。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眼熟?这样的狗血剧我们太熟悉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遗憾,化作孩子的理想,硬生生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或天赋。

可是,这位父亲却不一样。在未发现孩子的天赋之前,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女儿身上。当他深感绝望的时候,愤怒的邻居过来告状。原来邻居家的两个儿子,被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揍得鼻青脸肿。就在此时,他欣喜地发现了女儿的血脉里流淌着摔跤手的血液。

于是,这个父亲打破世俗偏见,顶住质疑、嘲笑和鄙视,开始教女儿练摔跤。而真正促使两个女孩认定摔跤这条路的,是她们参加了一个婚礼。在那个婚礼上,她们得知,父亲真的是为她们的未来考虑,让她们摆脱千千万万底层妇女的命运,而并非单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金牌梦想。于是,两个女孩发自内心地开始为了这个梦想去努力。

究竟谁该为孩子做出选择?一方面,孩子渴望自己选择,却常常缺乏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孩子缺少社会经验,一旦选择错误,付出的时间成本无法挽回,于是往往代替孩子去选择。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该怎么办?参与调查的150名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找父母。孩子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的重要性的麻木和轻视,已经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中不可忽视的弱点。如何让孩子学会选择,显然不是进入高中面临7选3时才匆忙想到并做出决定的。

再回到那部电影上来。我们不能用教育理论来全盘点赞《摔跤吧!爸爸》。比如,刚开始让孩子练习摔跤,这是一个强加的行为,甚至被女儿认为是惩罚。但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不是时时刻刻都陪在子女身边,帮孩子做出选择。而是像电影中爸爸说的那样: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

可是,我们的爸爸呢?我们的爸爸去哪了?该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时,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包办代替;而在孩子需要扶一把时却又选择了逃避,父亲教育缺失严重到不能再严重。记住:教育有时就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要出手。

 原始社会,父亲带着孩子去打猎、探险,认识世界。在农耕时代,父辈手把手地传授下一辈耕作技巧。今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好父亲。 

跟电影学做好父亲。原来一个好父亲可以这样做。最后,希望更多的爸爸能够回来,更多的爸爸能够成为好父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阮胜明,网名老元。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董店中学教师。


推荐阅读

文乡记忆 | 送祝米

文乡情怀|一朵花儿开

文乡记忆|小满吃新油

文乡情怀|大姑的菜园子
文乡情怀|妹妹的黄梅情愫

文乡情怀|父亲留给我“三件宝”

文乡情怀|钱铺虎栈有座箭楼院

文乡情怀|怀念杨英华先生

文乡情怀 | 爱,就一个字

文乡情怀|舌尖上的乡愁-汤沟茶干

文乡情怀|多了份牵挂

文乡情怀|乡愁


温馨提示:凡在文乡枞阳微信公众平台刊载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平台与作者共有。本平台享有作品处置权。作者投稿本平台,即视为同意。感谢您的认可及支持!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责编:燕子     小编:小小盒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