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情怀|白云中学建校60周年回顾

 文乡枞阳 2020-09-01


作者:张振中先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丰收与收获的季节里,我再一次回访阔别45年的母校,视线所及,无不令人百感交集。

造型独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教师办公楼、行政综合楼、学生实验楼、教师单元宿舍楼、学生公寓……布局合理,豪华气派。偌大的礼膳堂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后勤社会化管理秩序井然, 可供千名学生同时就餐。校园内道路平坦,相互畅通,形成“校中有景,景中有花,花中有色, 翠柏环绕,四季鲜花盛开”的校园景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激励学生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醒目宣传栏随处可见,呈现出氤氲浓郁的环境育人的氛围。

白云中学坐落在百年老镇项铺街附近,北倚风景旖旎的凤凰山,南临烟波浩渺的白荡湖,四围与绿野村庄环抱,交通便捷,环境清静优雅,像凤凰窝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我徘徊在校园里,读高中时的白云中学一去不复返了,唯一的“校史活标本”老柏树,披着“绿色的外套”依然还在校园中间,它见证着白云中学的发展,见证着白云中学的变化。

走进母校,不禁想起上个世纪1973年的初春,白云中学首届高中班的毕业生离校的情景(当时是“文革”后期,学校一律改为春季招生)。在毕业联欢晚会上,高中三个班男女同学泪水盈眶,有的女同学竟然失声抽泣起来,相互传抄着同学录,个个恋恋不舍,人人难舍难分。翌日清晨,同学们各自肩背被包,拎着菜筒,一步一回首,挥手告别两年的高中生活,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同学们再见啦!同学们再见啦!”那依依惜别的声音骤然在耳际回荡……

然而,你是否了解这所初具规模的白云中学成长史呢?不妨让我们一起穿越岁月的时空,把视线聚焦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58年以前,枞阳县境内只有三所初级中学(浮山、枞阳、汤沟)。1958年神州大地掀起如火如荼的“大跃进运动”,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推动社会的前进,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须尽快地提高国民素质。于是,县政府号召“要用大炼钢铁的那种劲头,那种精神,全民大办教育”,各区迅速掀起办初级中学的热潮。

白云区政府抽调金渡乡管理员方砚甫同志为筹建白云中学的主要负责人,丁绍鲁同志负责基建。区政府将原有的办公场所(西峰庙)划给正在筹建的白云中学,并在白石、白梅、白湖、白柳、金社、金渡六个乡下派建校材料(木料、砖瓦等),用于改造西峰庙的办学条件(添教具、教师办公用具、学生课桌凳),全区干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办学热忱。

当年秋季就招收了100多名新生,又将白梅境内白云岩脚下的白云林中拆下来与其合并,共开设三个班。区政府任命方砚甫为校长,吴春生为教导主任,丁绍鲁为总务会计,陶宗祥为共青团书记。从此,近8万人口的白云区终于有了一所初级中学。

2008年之秋,应唐校长之邀回访母校,当时因创建的需要正在着手编写“白中校本教材”,受校方的委托校史内容请我撰写。为不辜负校长的重托,我曾经采访几位在白云中学退休的老前辈。

一位经历过1958年创办学校的杨老先生,在回顾当年创办白云初级中学时,语重心长地说:“当年西峰庙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潮湿阴暗,不少教材靠手工刻印,教师自带咸菜筒,学生拎着米袋,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粗菜淡饭,连一日三餐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但是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依然空前高涨。”

另一位老先生深情地说:“当年教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学生上晚自习,一些农民子弟甚至打着赤脚进课堂,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个言累。全体教师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一定要把学校办好,一定要把学生教好。”

这勤俭办学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白云中学的南泥湾精神”。是白云中学优良的办学传统,曾影响几代人勤俭办学,激励几代人以苦为荣,勤勉工作,教书育人。

让我们一起回顾上面提及的西峰庙历史吧!

民国初,西峰庙是两进建筑的寺庙,这里曾是晨钟暮鼓、木鱼声声、经声四起的佛教场所。旁边有一所小学,据《枞阳县志》记载:民国11年2月,白云西峰庙小学创办,校长章皖青。开明人士章皖青是金社镇高岭村人,在此捐资办学。第二任校长许奇峰。接任校长王耀宗(项铺镇人)及其妻子马义(桐城人)在此任教,他们夫妇公开身份是教书先生,实际受党组织派遣潜入农村开展地下工作。这所小学成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曾播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火种。

近几年,在白中校友各地微信群里,诸多校友与我交流时,曾问白云中学的名字从何而来?据一位老区委干部说,因为白云岩的“白云青鸟”是老桐城的名胜一绝,有着神奇而又动人的传说,所以当时就以“白云”二字命名区政府为白云区,始建的中学叫白云中学,白云中学的名字就应运而生。

解放前,西峰庙是一座口字型古建筑,里面是砖木结构穿枋立柱的四合院,中间是天井,四周是木柱的走廊环绕,东边是一栋砖瓦结构的楼房。口字型城墙四周有碉堡,戒备森严,阴森恐怖,是国民党桐东办事处,驻扎着国民党地方民团,曾是关押思想进步人士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习惯的把这一块的建筑统称之西峰庙。

1949年,枞阳解放了,人民政府拆掉西峰庙四周的碉堡,桐庐县人民政府就设在西峰庙,县委机关设在项铺镇附近的张家祠堂,公安局设在陶家祠堂,这里成了人民政府新政权的摇篮。

1951年县政府移址汤沟,易名为湖东县,这里就成了白云区政府所在地,白云区政府在这里曾经多次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就地镇压、枪毙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土匪……

西峰庙从解放前国民党桐东办事处,到1949年的湖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从1951年白云区政府所在地,到1958年在此筹建白云中学。从1958年创办的初级中学,到1971年发展成为一所完中。

值得回眸的是,据《枞阳县教育志》记载:1959年,安庆地区举行中学各科文化知识统考,白云中学初中学生考试成绩在安庆地区11个县(市区)的初级中学中名列前茅。可见,当年的白云中学的教育质量是安庆地区榜上有名的。从过去只招白云区六个乡镇的生源,到现在面向全县招生,这就是白云中学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走过的曲折而又艰辛的道路。

上个世纪60年代,白云中学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不能满足当时的办学需求。1962年,由区政府拨款兴建教学区(共6个教室,4个教师房间)。从此,西峰庙成了教师和学生寝室,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办学条件。随着教育形势的纵深发展,为了满足师生对科技日益发展的需求,学校先后兴建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生物室,添置了相关的教学设施,扩建了学校食堂。

1962至1970年间,学校在西峰庙前逐渐形成新的口字型建筑,大门朝西,前一进是红瓦平房(俗称红房),在前面扩建了操场。

白云中学还有一段鲜为人知勤工俭学的历史。

当时的白云卫校从白柳拆并于枞阳卫校,留下卫校的旧校舍和成片的山林。白云区政府将这些闲置的场地和山林划给白云中学,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基地。白云中学派遣总务会计丁绍鲁等人在此校办农场开辟荒坡,种植名贵药材,充分利用山上的树木资源,引进技术搞食用菌蘑菇的培育,为学校创收开辟了园地。

七十年代初,我在白云中学读首届高中,学校决定各班分批去农场劳动。轮到我们班去白柳校办农场劳动时,同学们打起被包,自带咸菜筒、干粮、劳动工具,徒步10多公里去校办农场,那一路歌声飞扬、谈笑风生的场面令人记忆犹新。周末,同学们还参加校办工厂的劳动,自己动手装配陶瓷喇叭。校办农场,校办工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劳动锻炼的机会,而且使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培育着我们那一代人的劳动观。

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白云中学首届高中部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由体育教师和几位热心体育事业的年轻教师担任教练。下午放学后,学校操场上人头攒动,龙腾虎跃,哨声不绝,队员们在教练老师的指挥下,一丝不苟地练习球技,苦练基本功。当年的学校操场是因陋就简的沙土地面,中间只有两副篮球架。比赛时的跑道都是用熟石灰临时打的白线,但毫不影响同学们参加比赛的热情。

为了与兄弟学校球队进行学习与交流,切磋球技,白中“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兄弟学校球队来白中进行友谊比赛。曾与浮山中学、会宫中学举行中学生排球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会宫中学、汤沟中学、拔茅山铜矿职工球队进行好几场篮球友谊比赛。参加了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二班有3名同学还被抽调到县里以及安庆地区进行集训参加校外体育比赛。白云区委还组织过一次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全区篮球比赛,由当时的六个公社、区直机关、白云中学组成的八个代表队进行比赛,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是白云中学代表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使白中球队的名气大振。

学校举行两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热闹非凡,锣鼓喧天,歌声嘹亮,红旗飘扬,各班队员擎着彩旗雄赳赳气昂昂进入赛场,仿佛一场高规格的比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推动了母校体育运动向纵深发展,在白中校史上留下靓丽的一页。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从1958年白云中学建校时占地不足几亩,发展到现在占地一百多亩;从建校初学生数不足200人,到现在的在校生达数千人;从过去分散、敞开、零乱的校园,到现在初具规模、围墙环绕自成一体;从过去师生住破烂不堪的寝室,到如今的配套设施齐全的教师单元宿舍楼和学生公寓;从过去校园脏乱差,学生滋事成风,到现在校园清洁,校纪严明,教风严谨,学风纯洁;从过去教师在“黑板上开机器,种庄稼”,到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过去高考专本科达线率滞后,到目前跻身于全县前几名……无不证明白云中学在“量”变的同时,“质”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白云中学经历半个世纪风雨的洗礼,变得如此靓丽,如此多娇。

发愤苦读成良才,报效祖国立功劳。从白云中学走出的学子数以万计,奋战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可谓是捷报频传,成就卓越,名扬天下。引以为荣的是七七届校友丁汉同学,系机械电子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1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遍及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正成为建设祖国、保卫国家、攻关科技的生力军。

创建是学校发展的“标杆”。近几年,白云中学在“创建文化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有“安徽省电化教学设备一类达标学校”、有县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校园”、“校园环境育人先进单位”、 有“安庆市五四红旗团委”、“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2006年高考本科达线数245人,位居全县完中前列。同时又荣获县教育局颁发的全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培养优秀人才一等奖!校园占地达100多亩,建筑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全方位投入使用。图书馆藏书4万多册,开通校园网络,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拥有40个标准教室,兴建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

2009年白云中学跻身为市级示范高中,标志着母校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在白云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母校办学经历,就能聆听白云中学前行的步伐;在白云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母校,就能感到白云中学的变化。60年的办学经历,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60年的办学经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沧桑砥砺半世纪,桃李芬芳;春华秋实六十载,风雨兼程。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白云中学一路高歌猛进。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白云中学已不是昔日的白中,校园已不是昔日的校园,师资已不是过去的师资,一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如今,白中首届高中毕业生虽然已进入花甲之年,但昔日的校园生活仍然记忆如初。师生之情,同学之情仿佛就在昨天,念念不忘青春读书时的母校。有一种情怀叫铭记,有一种财富叫拥有,有一种情感叫眷顾。白云中学走过了春秋又一轮的岁月,教书育人,春风化雨,培育数以万计的人才,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END--

来源:文乡枞阳

图文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张振中,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系安庆市、铜陵市、枞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育文汇》《发展论坛》《安庆日报》《安庆晚报》《铜陵日报》《皖江博览》《振风》《新安晚报》《枞阳杂志》《铜陵日报·枞阳新闻》以及各大公众号。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颁发的获奖荣誉证书。著有《初创》《岁月如歌》《张振中教育教学论文选》。2017年散文集《初创》被黄镇图书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


推荐阅读

文乡记忆|那难忘的惊魂瞬间

文乡记忆|白云生处有名胜

文乡记忆|那岁月深处的白云中学食堂

文乡记忆|乡愁之舌尖——熬山芋糖、打切米糖

文乡情怀|我爱家乡的莲藕

文乡故事|凄婉,斑鸠为什么总是叫“是……姑姑”

文乡往事|远去的木趿声声
文乡美食|臭豆腐(豆腐乳)的来历

大美枞阳|白云悠悠项镇铺

文乡漫谈|从反季节话题聊起


温馨提示:凡在文乡枞阳微信公众平台刊载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平台与作者共有。本平台享有作品处置权。作者投稿本平台,即视为同意。感谢您的认可及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