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记忆|忆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的岁月

 文乡枞阳 2020-09-01

五七语音培训班合影照

五七语音培训班白云区学员合影照

我书橱文件夹里至今还保存一张1973年在枞阳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结业时,白云区10位学员的合影照,和一份五七语音培训班学员的同学录。那张合影照片虽然是黑白照,但是仍然清晰,完好无损。

我的家乡是水域之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多次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我们不得不频繁搬家。从农村搬到单位,从单位搬到城里。许多重要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照片都丢掉了,虽屡次搬家而这张五七合影照却奇迹般保存下来,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和这份五七语音培训班学员的同学录,46年前的往事如打开泄洪的闸门,瞬间倾泻而出。

1973年2月,我欣喜地收到金渡公社教育干事捎来的一封推荐函,推荐我到枞阳五七学校参加语音培训班学习培训。金渡公社有两个名额,于是我俩一道同行,来到枞阳五七学校报到。

枞阳五七学校坐落在汤沟镇西边的县农场,与汤沟中学隔河相望。报到那天,我遇见高中两位美女同学,她们也是参加本次语音培训的。他乡遇知音,刚刚从白云中学高中毕业分别,今天又在五七学校重逢,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因为彼此是高中的同学,所以相见时就格外亲热,有聊不完的话题。

当年的枞阳五七学校好像只有几幢砖瓦结构的教室,简易的师生食堂,男女生宿舍,没有教学楼,更没有围墙。校长是周校长(后来任县教育局局长),教导主任是钱主任。当时,五七学校是培训社来社去的农村实用人才,好像有好几个专业培训班,有初中的三视图培训班,有乡村赤脚医生培训班,还有农机培训班。语音培训班班主任是孙老师。

在第一次班会上,我得知白云区一共有10名学员参加语音培训,来自一个区的学员自然就亲近些。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就餐(吃饭桶),我们白云区的学员为一桌。培训班的伙食特别好,顿顿饭菜都剩,一周加一次餐(狮子头、鲊肉、烧鱼)。每月还发肥皂、白糖,以及其它的日用品。

当时,金渡公社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枞阳五七学校培训初中三视图的课程。他听说金渡公社也有学员在此语音培训班,可是那位老师不认识我。一天,我们蹲在学校食堂前吃午饭,那天好像是食堂加餐之日,有好几个荤菜,有鱼有肉,只听有人直呼我的名字。我说:“我们素不相识,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呀?”“你不认识我并不重要,可我认识你的父亲呀!”说着,这位不速之客从怀里掏出半斤装的白酒,毫无顾忌地与我们一起席地而坐,自斟自饮起来。此后偶尔我们加餐之日他就怀揣小酒瓶来到我们餐桌喝点小酒。其实我根本不认识他,因为他说认识我父亲,彼此就从餐桌上开始陌生的接触。那时,初中三视图培训班学员要自买菜饭票就餐,不属于财政拨款,所以就偶尔跑到我们餐桌自斟自饮喝点小酒。我走上教育岗位后,才知道他是我们公社一所小学戴帽子初中班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先生平时就爱好点小酒,不喝则已,一喝海量。后来彼此一见面就一笑了之,心照不宣,当然这笑声里有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啰!

语音培训班的课程是学习汉语拼音,由两位中年女老师执教。白天上课,晚上有自习课,还多次组织学员赴汤沟小学观摩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后组织学习交流,我们要写听课体会。

学校还组织我们参观汤沟小学的办学设施,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意外地发现50年代湖东县的一些模糊的建筑,“湖东县”几个字在墙壁上依稀可见。原来这所小学是湖东县政府的旧址,1954年夏江堤溃破,汤沟被洪水淹没,1955年湖东县迁至枞阳,易名为枞阳县。

学校还组织我们去汤沟医院免费体检。语音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县的各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初高中毕业生,也有在职的教师,还有其他身份的学员,课程抓得很紧,测验频繁。当时,我们通过学习培训可以用汉语拼音写信,考试内容都是拼音知识的应用,连声调都是必考内容,学员课堂交流一律要用普通话。由于我们枞阳人说话比较土,方言太重,大舌头,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根本区别不开来,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说普通话有一定的难度。执教老师看我们发音不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区分不清,就风趣地说:“你们是成人培训学习,有的是当老师的,怎么连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音都发不准,你们平时是怎么教学生的呢?”女生发音相对而言比男生标准些,普通话说得也比较流利些,音调也标准些,尤其枞阳后山区的男生发音更是难听,后鼻音特别重。如果老师叫他们站起来发音,或读绕口令的小短文,立即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学校东面的汤沟街,是老桐城东乡四大古镇之一的集市,桐城派文风在此交融,涌现许多文人墨客,文风昌盛,商贾云集。传说,明朝有一姓汤的渔民居于双溪河畔,捕鱼为业,遂得名汤家沟。所以在历史上既称汤家沟,又曰双溪,因水而兴。小时候,谁家频繁地洗被子,邻居问昨夜伢子尿床啦?便没有好心情地说“昨夜小淘气一泡尿把我送到汤沟去了”,说明那时人们去汤沟是四通八达的水路。汤沟昔日有双溪河,左沿河堤,右循陈家洲,引白荡湖水汇入源子港流入长江。双溪河襟湖通江,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黄金水道,舟楫声声,百舸争流,货运的船只川流不息。汤沟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集镇,水陆交通要道,文化底蕴丰厚,有闻名遐迩的“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夕照”汤沟八景的传说和遗址。

星期天,汤沟附近的学员邀请我们逛汤沟街,到茶馆喝喝茶,品尝汤沟的特色小吃,聊聊天,买些生活用品。古老的汤沟街用青石和麻条铺设的街道,那青石板被行人踏得光洁如玉。临街的店门一家挨着一家,比比皆是,人气兴旺,农产品特别丰富,地方特色食品琳琅满目,摆满一街。赶集的人群络绎不绝,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那年代汤沟鞋厂生产的汤沟布鞋非常有名,以款式新颖,价廉物美,销往全国各地。当年的汤沟街是桐枞东乡老百姓通往江南唯一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人流熙熙攘攘,比肩接踵。

清晨与傍晚,我们还结伴去学校附近的县农场,看西瓜西红柿种植基地,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沁人心脾瓜果香。那西瓜藤经过人工的定型培育,纵横交错,大小西瓜错落有序地长满一地,蔚然壮观。西红柿枝叶茂盛,枝桠上大大小小的西红柿像挂着青红色的小气球。我们观看大型拖拉机在耕作,几台东方红拖拉机冒着浓烟突突在犁田,一眨眼的工夫一片地就耕好了。拖拉机翻过来的新鲜泥土 ,散发出泥土芳香,成群结队的燕子从泥土上面低飞掠过,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在忙着捉虫觅食呢!

节假日,我们还结伴去桂家坝小轮码头,看滚滚东逝的长江。江面上小轮驳船汽笛长鸣,惊天动地,来往的小轮驳川流不息。小轮进港前,烟囱冒着一缕缕白烟,汽笛长鸣示意即将停靠码头,趸船上的员工刚拉开闸门,旅客黑压压的一片,像蜂子出巢一样争先恐后涌出来。过一会儿又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拼命地挤上小轮。那时的小轮是人们过江的唯一出乘工具,日夜满负荷运行。小轮码头旁的候船室更是热闹非凡,排队买票的男女旅客排起几条长龙的队伍,客流量大,昼夜人声鼎沸,卖吃的、卖玩具的、卖日用品的,喧闹声此起彼伏。

6月下旬,学校举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填空,音翻汉,汉翻音,改错,用汉语拼音写一封信。结业时,学校举行热烈而隆重的结业典礼,周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钱主任向大家颁发了“结业证”和考试成绩单。在语音培训班结业的班会上,班主任孙老师在每一位学员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结业的班会开得很热闹,有文艺表演,有用普通话讲故事,然后学员互签同学录,全体男女学员难舍难分,挥手而别。语音培训班结业后,我与多名男女学员保持书信来往,鸿雁传书,同学之情在不断地延伸。

语音培训班虽然结业了,但我似乎还在学习状态,不断反思培训的每个细节问题。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汤沟小学观摩低年级识字教学,这节识字课执教老师只安排5个生字的教学内容。当时,我在质疑教这5个生字还需要一课时吗?其结果,执教老师教这5个生字一课时的时间还不够用呢!执教老师像变戏法似的进行识字教学,从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得有声有色,课堂交流和师生互动的氛围非常浓厚,赢得观摩学员的一致好评。五七语音培训班虽然时间短,但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学员不仅掌握了汉语拼音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怎样组织课题教学,怎样进行识字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交流,为我从教的生涯起到了岗前培训的垫铺,为人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获益匪浅呀!

按照五七学校的规定,语音培训班结业后,必须将个人学习档案交至原推荐的单位。于是,我将五七学校语音培训学习档案交给公社分管教育的刘干事,并向他汇报了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况。他对我说:“小张呀,你可以留在公社广播站做播音员,也可以进入小学当民办教师,两条路由你自己选择。”那年9月份,我选择了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步入教育生涯。

那年代小学教师一般都不会拼音,小学汉语拼音还没有普及,学生也没有开设汉语拼音的课程。在我初为人师的岁月,我讲课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教学。平时与老师交流也用普通话说话,但遭到一些老教师的嘲讽,甚至个别老师在人前背后还阴阳怪气地说:“我看小张是山东的驴子学马叫,五个不讲,讲六个呢!”“吃饭就‘七饭’,干嘛说‘哧饭呢’?”

一开始,我执教的课程一律用普通话教学,后来随着整个的大环境、大气候,不得不用枞阳地方话教学了。看来我一个人说普通话是行不通,不仅没有人支持反而遭人公开揶揄。关于说普通话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笑话呢!六十年代,有一位退伍军人,拿一元钱在供销社买东西。他用普通话一本正经地对营业员说:“我买六角六分钱的绿豆糕,剩下的钱买洋火(洋火就是现在的火柴)。”不仅引来顾客的哈哈大笑,而且遭到营业员的调侃。

1975年7月上旬,公社分管教育的干事,专程来到我任教的小学与我沟通普通话教学在农村小学普及的问题。他说:“县文教局发文要求各公社举办汉语拼音培训班,公社研究决定由你和另两位老师执教,利用暑假对全体低年级语文教师进行语音培训。你是县五七语音培训班参训的教师,所以现在由你当老师来培训本公社的低年级语文教师。”

那年暑假,金渡公社在龙山小学主办语音培训班,由我和另外两位老师轮流执教,对全体低年级语文教师进行语音培训。记得那年暑假天气特别炎热,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可是,低年级的教师大部分是年纪大的老民办教师,学习拼音确实有难度,面临着发音不准、书写不规范的问题。经过40多天紧张有序地培训学习,语音培训班如期结束了。公社分管教育的刘干事在培训班结束会上作总结讲话,他说:“举办语音培训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今年下学期起,全公社所有的小学(含教学点)一律开设汉语拼音课程,我们的老师尽可能的用普通话教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从小学会普通话,这是大势所趋,是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的课程……”从此,农村小学结束了不开设汉语拼音课程的历史,普通话在乡村小学得到初步推广与普及。那年我参与语音培训班的执教,虽然只有两三年的教龄,却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与另两位执教老师一道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在语音培训班上,我结识了金渡公社大部分教师,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使人际关系的直径不断扩大。时至今日,一些退休的老民办教师偶尔相遇时,还聊到75年暑假语音培训班的一些话题呢!他们耐人寻味地说:“金渡学区汉语拼音还是你们当年普及的,推广拼音识字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呀!”

岁月的风雨冲淡了尘封的记忆,唯有同学情谊似乎越淘洗越清晰。2000年的一天,我意外地接到40多年前在枞阳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共同学习的杨湾乡一位老同学的电话。他兴奋说:“老张,你好哇,我是老义津区老韩呀!我们是枞阳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的老同学呀!”我迟疑一会儿说:“你好呀,岁月都过去30多年了,老同学还记得我确实不容易,你别来无恙吧!”在电话中彼此交流一番,他邀请我去杨湾中学去玩玩,我愉快地答应了他的邀请。2003年,我专程去杨湾中学拜访了30多年未谋面的老同学。老同学重逢,彼此高兴得不亦乐乎。那时,我的一位学生在杨湾乡搞乡长,受到他们热情的招待,并在那里玩了两天,在老同学的陪同下走访了杨湾乡几所小学。老韩是我在枞阳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唯一保持联系的老同学,我也曾邀请他到安庆小聚,至今我们仍然保持通讯联系,彼此加入微信朋友圈,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同学情缘。

穿越历史的时空,40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这所五七学校后来成为枞阳师范学校,枞阳教师进修班,九十年代初整体迁到县城,即现在的枞阳职教中心,原校的老址汤沟中学整体搬过去,现在是枞阳汤沟中学。当年的五七学校不仅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而且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复合型人才。

八十年代末,我又在五七学校在职教师函授进修班学习培训,并取得中师毕业证书。我也曾经利用去汤沟的机会看看曾经学习与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我青春的岁月。可是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当年培训的学校踪影荡然无存,时光流逝,只留下的是令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我已退休,但在枞阳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学习与生活的一幕仍然记忆犹新,执教的老师与部分同学的姓名,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让珍贵的记忆永久地凝固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张振中,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系安庆市、铜陵市、枞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育文汇》《发展论坛》《安庆日报》《安庆晚报》《铜陵日报》《皖江博览》《振风》《新安晚报》《枞阳杂志》《铜陵日报·枞阳新闻》以及各大公众号。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颁发的获奖荣誉证书。著有《初创》《岁月如歌》《张振中教育教学论文选》。2017年散文集《初创》被黄镇图书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

推荐阅读

文乡情怀|白云中学建校60周年回顾

文乡记忆|那岁月深处的白云中学食堂

文乡情怀|白云中学校园中的那棵老柏树

大美枞阳|白云悠悠项镇铺

文乡故事|凄婉,斑鸠为什么总是叫“是……姑姑”

文乡美食|舌尖上的珍馐——剜头鸡

文乡往事|远去的木趿声声

美食故事|老祖母晒酱
亲历 | 看吴琼演黄梅戏《女驸马》

文乡美食|辣椒鲊•辣椒油•辣椒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