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记忆|读书县城的18个月

 文乡枞阳 2020-09-01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大饥荒之后,中央实行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安庆师专被列入了撤并名单。师专撤并后,父亲调回枞阳县第一中学任教。
到县中安顿后,母亲带我和弟弟与父亲团聚,我转学到枞阳小学读书,因而,读县小时的许多时光是在县中度过的。我们一家住在县中一栋灰砖灰瓦的平房里,其实就住有一大间房子,外走道里搭个厨房烧饭。

县中在文革前是县城唯一的一所高中。学校依山面水,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毎天清晨,树林里会传来不绝于耳的朗读俄语的声音。每到周末,学校大礼堂除了上演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娱节目,也演出《芦荡火种》《刘三姐》《江姐》等黄梅戏。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使用自制的道具“粉笔炸弹”。有开枪的情节,便有人在幕布后把粉笔炸弹摔响,还闪出一道道光亮来,我对这个十分着迷,老是缠着他们要一个来耍耍,但一直也没得逞。
县中门前有一个大水塘与莲花湖相通,毎年寒假前夕,学校组织毕业班学生用水车把水塘的水抽干,年青力壮的学生赤脚下到淤泥中抓鱼。抓到的鱼一般都有七、八斤甚至十来斤,肥得流油,以草鱼为主,还有鲶鱼、鲤鱼等,成筐成筐地抬到食堂。这些鱼用来给师生加餐,学生食堂红烧的肥鱼块,夸张一点说,比红烧肉更加油腻,教工食堂有一些精加工,比如氽鱼片漂鱼丸什么的,师生的伙食大大改善。
当年的县中,到八十年代,县文教局填了水塘盖了办公楼,后来又占去校园几亩地皮盖了机关宿舍楼,连县政府也来盖了一栋宿舍楼,再后来学校自身也无规划地在校园乱建,把一个依山面水的美丽校园弄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实在有些惋惜。


我在县小的读书生活,也是非常愉快和难忘的。在这里,老师对我呵护有加,得到的多是鼓励和表扬,甚至赢得过不少羡慕的目光。
可惜,那段平静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文革开始后,县城中学成为重灾区。“臭老九”们日以继夜地学习各种材料,还要迎接斗私批修。
形势愈发严峻,父亲的处境愈发艰难。1966年下半年,在县小读了一年半的我,因文革的疾风暴雨袭来,不得不中断县小的读书生活,被迫和母亲、弟弟又一次回了老家,回到家乡的小学读书。这年的秋冬季节,我进入六年级后不久,学校停课闹革命。
直到六年后的1972年,我直接插班读了初三,那一年被称为“教育回潮”,全区统考,我考上高中。


县城读书十八个月的短暂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回忆,也有至今不能忘怀的怀念之情。1978年暑假,从大学回家路过县城,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住在县剧团我读县小时班主仼老师的家,登门看望了她老人家。当年不过10岁左右的小屁孩,经历风雨十几年,还这样记挂着教过自己的老师,我不禁惊讶,少年时代的师生情是何等的朴实真挚,方能如此长久不能忘怀。
县城读书十八个月的生活,叫人唏嘘,也叫人留恋。

--END--

来源:文乡枞阳

图片原创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杨亮生 安徽枞阳人

原枞阳三中校长

推荐阅读

老樵诵读|陈情表

老樵诵读|枞阳赋

云岩闲草|父亲

文乡情怀|老屋的心跳

文乡记忆|最后的“秋征”

法雨寺的月亮

文乡情怀|记忆深处的痛


温馨提示:凡在文乡枞阳微信公众平台刊载的原创作品,文责自负,平台享有作品处置权。作者投稿本平台,即视为同意。感谢您的认可及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