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七)

 文乡枞阳 2020-09-01

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七)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方以智墓”。

方以智墓,位于浮山北麓白沙岭“金牛架轭地”(今名方墓洼山),属浮渡村鲍湾组。

墓地系方以智与夫人潘翟合葬之所,它依山傍水,坐西北朝东南,与他的母亲吴令仪墓相望,谓之“回龙望母”。占地面积近390平方米,由墓圹、墓冢、墓碑、祭台、拜台、台阶踏步等部分构成。

墓圹由麻石、块石围砌而成。两座墓冢并列,均呈覆钵形,直径3.2米,高 1.2米;其后均立白石质墓碑1通,上安龙纹碑盖,高1.55米,宽1.8米,厚0.2米;右侧墓碑正中竖刻:“囗囗方公密之府君墓。”(为方以智墓),左侧墓碑正中竖刻:“先妣潘太君之墓。”(为潘翟墓)两墓墓碑当为方氏子孙所立,未置清朝年号,盖尊其先人苦守终生的明遗民气节之故。

墓冢前有石砌祭坛,再前为1963年5月刻立的“方密之先生事略碑”1通,碑高1.6米,宽0.8米,厚0.3米,嵌入两侧高1.6米,宽0.3米的方形石柱,石柱正面书楹联一副,文曰:“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为何子诚撰书)每个字的字径约20厘米左右。碑顶之上安麻石龙纹和双狮戏珠图案的白石碑帽。以下依次建拜台3道,拜台前均有白石栏杆,拜台之间铺石级以登。碑前11米处立有白石质石狮一对,分立左右。

2012年,经省文物局专家组批准,在对方以智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全面维修时,增建墓前广场和直抵广场的61道台级踏步。

现将“方密之先生事略碑”碑文抄录、释文如下:

方密之先生,名以智,世居桐城。生于一六一一年,殁于一六七一年。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慷慨时政,参加复社,欲纠集志士,改造黑暗世界。清兵入关,潜住南京。以抗拒奸党马士英、阮大铖,遭受迫害。流离岭表,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立于肇庆,任先生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又以太监王坤专横而辞职,浪迹桂林,行医卖画为生。清兵搜捕,遂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居浮山称愚者;在天界为无可;在寿昌为墨立,为药地;又合浮山匡庐而号曰浮庐。清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天祥墓,行次万安而殁,归葬浮山之北。

先生自幼爱研物理,并善于制作机械。学术渊博,著作宏富,思将古今中外知识熔于一炉。其科学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等;哲学著作有《药地炮庄》《东西均》《愚者智禅师语录》;史地著作有《青原山志》;文学著作有《博依集》《浮山集》。先生为我国十七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是以自然科学与哲学联盟为特征的学派中坚人物。其哲学作品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观点的光辉,充满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严肃斗争精神。与奸憝作艰苦的斗争。可惜过去为反动统治阶级所仇视,其著作多未刊行。解放后,始为党和政府所重视,正搜集其著作,进行整理研究,并将其墓地列入安徽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先生之学术思想,高风亮节,将永久而弥光,永资景仰之。

公元一九六二年五月重修

调查者说

墓主方以智(1611—1671),桐城桂林方氏十四世(中一房)。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他虽然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乱中,然而,他不但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敢于坚持正义的立场,保持着豁达气质与清正品操,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而且在哲学、文学、经学、音韵学、书画、金石等方面造诣精深,在物理、天文、农学、医药等自然科学上成绩卓著,论者称之为“十七世纪中国一个最杰出的学者”。

方以智治学精神

方以智博涉多通,敏捷于事,若可为,若无不可为,于书无所不读,于技用心不止,治学不囿于传统观念,“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尊疑、尊证、尊今,将西学与中学熔于一炉,融合三教,兼综百家,以“烹三炮五吞一味”的批判总结精神,竭精殚神地进行批判性细化研究,去非存是,择善而从,参以己见,在学术上率先奋起,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继往开来,俾益后世,名闻中外。

方以智主要成就(选录)

——开创了“质测”学派先河,以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提出了“质测之学”和“通几(哲学)寓于质测(自然科学)”的重要论断,在我国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具有很大意义。

——明确认识到“天地亦物”,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自然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等观点,在哲学史上占有辉煌的、重要的一页。

——关于“宙(时间)合宇(空间)”的新阐发,在中国时空观念发展史上,极其光辉。

——认为事物的“不可知”是通过“可知”来认识的见解,对于近代哲学认识论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首次从广义逻辑上使用了“矛盾”这个概念;论述了物质内在的矛盾及由矛盾统一而产生的运动,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合理命题,为丰富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创立了“气光波动说”,提出了“光肥影瘦”的概念,与西方学者发现衍射现象在时间上大体相当。

——《物理小识》中有语:“以瓮为甃,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闻其声。何也?声为瓮所吸也。”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吸音室的记载。书中关于焦炭的生产过程和作用的记载,是世界上炼焦和用焦的最早文字记录。

——提出的“中边说”文论,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宝库。《文学薪火》一文,堪称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滥觞之作。

——在《通雅》中,首倡文字改革,是中国主张汉字拼音的最早倡议者。他运用口语入诗,是清诗之使用口语最早的作者。

——主张“以画为乐,意到笔随”,提倡“画中有物,物中有声”,坚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创作原则,提出的“萧散容与”、“心意闲澹”的创作理念,至今仍是书画大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名家学者对方以智的评价(选录)

——桐城方氏,在全清三百年间,代有闻人,最初贻谋之功,自然要推(方)密之。但后来桐城学风并不循着密之的路走,而循着灵皋方苞的路走,我说这也是很可惜的事。(梁启超)

——方以智既没之后,海内闻者莫不悼惜,服公志节、学识,洵一代伟人云。(《(康熙)安庆府桐城县志》)

——方密之先生合忠臣、孝子、才人而一人矣……诚古今第一男子,名甲天下。(李世熊)

——先叔祖文忠公讳以智……盖谓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也。(方苞)

——方以智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万字,名流海外。(《清史稿》)

——方以智是以当时的圣人、集大成者、通人之居,是以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自豪……他是中国的大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侯外庐)

——《通雅》、《物理小识》,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崛起明末而开清初考据学之先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物理小识》所言颇多妙悟,与今世科学言暗合,要之此等书在三百年前,不得谓非一奇著也。(梁启超)

——我们读方氏书,真觉得元气淋漓,处处透露出新时代的曙光。(嵇文甫)

——《通雅》在三百年前居然有这种大胆的汉字革命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罗马字注音的响应!(罗常培)

——(方以智的)乐府古歌行,直追汉魏,笔阵纵横,亦在晋唐间。其人复翩翩俊异,洵一时之轶才也。(文震孟)

——方以智的书法作品,圆润浑厚之笔,取法于钟、王,疏密大小之姿,变化于北魏;而驰骋奔放之势,又出于张旭、怀素之间,别有精神,自成风貌。(方鸿寿)

——方以智的绘画作品,纯用秃笔,不事渲染……真白描高手。不求甚似,全以禅机而入画意,得生趣天然之妙,为黄山别开法象者。(秦祖永、潘天寿)

方以智夫人潘翟(1613—1694),潘映娄之女。

潘映娄,历任杭州盐法道、福建福宁道、按察副使。明末,方以智为复社主要成员,潘映娄亦参加社中活动,可谓翁婿同志。后来,潘映娄、方圣羽、阮大铖组织“中江社”,方以智劝钱澄之退出;入清,潘映娄仕清,方以智坚不仕清,又可谓翁婿异趣。

潘翟诗文俱美,著有《宜阁诗文集》。钱澄之说,潘翟十七岁时“与太史(指方以智)结发为婚,膏火笔砚,相守者二十余载。自通籍以来,太史未尝有一日仕宦之乐,夫人亦未尝一日以鱼轩象服之荣耀其闾里,惟是生平患难辄与共之,盖有不得共而必求与之共者矣。……诚励其子孙趋时以求荣也。田伯、位伯俱以笔墨游诸侯幕,素伯称处士,著作为业;诸孙皆有俊才。”潘江云:“从姑(指潘翟)适方,未几遭祸,密之先生间关万里,甚至弃家。舅姑子女死伤婚嫁,从姑以身任之。”在方家“遭祸”之际,潘翟以一女子而独力撑持着一个反清的官宦大家的门户,秉持操守,与丈夫方以智患难与共,息息相通,共同守“志”,守“志”不移,成就名节;在方以智“弃家”之时,潘翟以一贵家少妇而独自承担起一个贫苦家庭的抚育子孙的重任,大事小事,“一身任之”;子女诸孙,尽心调教,业有专攻,各有建树,坚守气节,不仕清朝。

方以智逝世后,“衣钵留江西青原山佛寺,爪发归浮山华严寺建塔,肉身由方氏子孙领回安葬于浮山北麓。”康熙十一年(1672年),方中通、方中履等从万安水月山扶方以智柩归浮山,安厝于“报亲庵”,旋即遵方以智生前遗嘱,把他葬在浮山北麓白沙岭的母茔旁。

“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方以智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景仰,其墓葬更为世人所瞩目,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百多年来,难以数计的国内外游客,纷纷来此拜谒、凭吊。钱澄之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过浮山吊好友方以智墓,作《过浮山哭无公墓》诗曰:“荒坟无路少行人,宿草三年泪始倾。惭愧千秋输老叟,凄凉六阙尽生平(自注:予哭公有词六调)。报亲空有还山梦(自注:浮山构报亲庵,将返),旁陇聊存绕膝情(自注:公坟即在母宜人墓侧)。时事正棼身遽死,九原可用更逃名。”

“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楹联,为何子诚所撰。何子诚(1900——1973),号养性。青山何氏。文学家、教育家。民国时期,在安庆、铜陵、枞阳宏实教国文;后来创办青山小学,并从事革命工作,建立中共党支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东县教育科副科长、枞阳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等职。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影:汪华君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乐群 文博研究员

就职于枞阳县博物馆

推荐阅读:

走近青山|【许书生】庚子年初夏重游石屋寺

枞阳文史|青山何氏太史第

走近青山|探访九龙庵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山何氏家庙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九)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凤仪、长沙、铁铜篇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