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美 | 先让咀,割不断的地脉情缘

 文乡枞阳 2020-09-01


近日“文乡枞阳”平台连推有关先让的文章,撩开我三十年前那段尘封的记忆。

第一次走进先让,是在1989年的盛夏。我刚分配到杨湾乡工作,第一次下村便是到先让和礼让开展“三胞”调查。岛上的村支书姓吴,叫孔明,个子不高,头顶有些微秃,为人和善。领我下村的是乡政府的老方同志,说来有趣,在路上他便嘱咐我到村后别吱声,一切由他安排。后来我才明白他的用意,他是借着我面生,来忽悠村干部。一进门便介绍我是县物资局的(当时县物资局是贫困村帮扶单位),当场我也不好揭穿他,居然真的骗过了淳朴的村干部,受到热情接待。初来乍到的我,尽管有些过意不去,但随后便理解了,乡村干部之间就喜欢打趣,总是不失时机的弄些捧腹之事,博一时之乐,无关紧要,无伤大雅。


三十年前的先让是个名副其实的岛村,地处菜子湖中,四面环水,摆渡出入。东渡全程水路,从先让小学附近绕礼让马安头直渡杨湾街。北渡从先让的八角、大章渡过塘泥坳抵万亩圩南大堤,渡程较短,从陆路上街。先让村陆地面积不大,也就4平方公里左右,但水面积不小,近4万亩,水产资源极为丰富。

先让村距杨湾乡政府驻地近二十华里,在七个村中距离最远,我曾分工联系过两年。当时乡政府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新进人员基本上都要先到先让村分工两年,说是艰苦的地方才是锻炼人的地方。约定俗成,倒也心甘情愿。

其实先让于我有一定的渊源。那里不仅仅是我工作上的联系点,还有我的族人聚居在那里。上世纪二十年代,我族七修宗谱总理人张恺士先生就生活在那里,曾与陈独秀先生有过交往,是位远近闻名的乡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在杨湾学校任教,也与岛上的族人过从甚密。我幼年时便举家离开杨湾,先让于我而言,是既陌生又不陌生。


那时候的先让村交通确实不便,下村开展工作基本上都是步行到湖边再摆渡过去,单程就需要两三个小时。通往街上的一条主干道杨圩公路当时还是一条土大路,晴天还能骑辆自行车,下雨天一路泥泞,全靠步行,所以联系先让村的乡干部往往下去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住村期间我基本上都是住在族人家里,尽管我年纪轻,但辈份长,族人们很尊敬,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配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义津区委区政府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区委书记何中胜亲自坐阵指挥,举全乡之力掀起了围圈先让塘泥坳,兴办杨湾水产养殖场的热潮。总体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是在先让村北端至双兴村之间筑起一道堤坝,二期工程是在先让村中部和礼让村南端的马安头之间筑起第二道堤坝,两道堤坝与万亩圩南大堤之间形成3000余亩的养殖水面。

那时的土木工程是没有推土机和挖掘机的,全是人工肩挑手提。当时杨湾全乡人口不到13000人,而日上工人数达4000多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晚炊烟。大喇叭雄歌嘹亮,堤坝上红旗招展,那壮观的场景已难再现。全乡人民团结奋战,利用年前年后的枯水期,在海拔不到10米的湖滩上筑起了长约4公里、海拔13米和15米的南北两道大堤,同时利用低洼圩田开挖了18个精养鱼池。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结束了先让村偏于一隅、交通闭塞的历史。

先让的景色很迷人。冬季湖水退去,开春后沿湖一望无际的湖滩上长满了青青的湖草和不知名的野花,成群的候鸟栖息在湖滩上,黑白相间。放牛的娃娃们相互追逐嬉闹,男孩们头戴柳条帽,不时地骑在牛背上策鞭奔驰。姑娘们随手摘几枝野花插在发际,阵阵牧歌在空旷的湖滩上回荡悠扬。随潮种植的油菜花一片金黄,与远处的湖草青黄相映,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夏季汛期来临,平湖陡涨,一片汪洋。大水年份,菜子湖水位一旦超过海拔15米,两道堤坝没入湖面,先让便宛如一叶小舟,浮在菜子湖中。湖水位高时,水深两丈余,湖水清澈,波光潋滟。薇子草、“鸭舌条”等湖草随水长,水有多深,草有多长。坐在船沿,伸手可及。

先让村地处杨湾万亩圩外,却有一个生产队在万亩圩内,叫大圩队。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知晓,先让村历史上在圩内有圩田,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加之还得承担农业税任务和防汛任务,村民们便自愿将圩内的圩田赠予了政府。同时考虑到岛上田地紧缺,留下部分圩田,本着自愿的原则,从各队搬迁部分农户到圩内居住。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每年的防汛只有大圩队有防汛任务。


先让的村民很勤劳。由于四面环水,田地较少,岛上渔民居多。杨湾街的茶馆远近有名,有喝早酒的习惯,究其来由,与先让等沿湖渔民有关。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渔民们便将一天的辛勤捕获送到街上批发给鱼贩子。尤其在冬季,凌晨太冷,他们会在街上喝上几两酒御寒,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俗。像老舍笔下的茶馆,喝早酒成为当地百姓每日里休闲和消遣的一种方式。可谓之:通街鲜鱼铺满地,满堂茶客酌非茶

先让的传统产业是渔业。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那里的河凼。河凼就是处在湖中央大大小小的深潭,距岸最近的也有七八里远,是渔民先人开挖留下的祖业。每年湖水退去后,渔民们就开始“干河凼”。“干河凼”在先让是一年当中的一件盛事。全村大大小小的河凼数以百计,小的几亩,大的几十亩。最大的凼叫“胡子凼”,面积足有四五十亩,两丈多深。渔民们架上水车,先车干水,然后靠入梯子下去捕捞。大凼能取几万斤鱼,种类繁多,且个头大。丰水期湖面辽阔,藏于河凼深处的鱼是很难捕获的,所以每年的“干河凼”才是先让渔民们真正的丰收季节。全村男男女女齐上阵,去享受这收获的喜悦。记得1972年大哥结婚时,父亲托族人在先让河凼买了六七条大鱼,有草混、鲤鱼和鲳条,挂在门前桃树上,感觉比我们这些娃娃还要长。自小生长在后山,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鲳条。

这些河凼是有“身份证”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让村与县政府打过一场官司。当时县政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业,整合雨坛、义津、杨湾三个乡镇的沿湖水面,开发东风圩水产养殖场,在租用补偿问题上发生分歧。土改证上显示,先让村大大小小河凼土改时折算成地亩72亩,纳入各户土改名册。集体在册浮水200余亩,汛期临时性管理范围更广,均有明确的四至界限。水面和河凼被租用后,因涉及沿湖农民利益,经法院裁定,县政府每年补偿先让渔民10万元,直至东风圩养殖场解散。


先让尽管地处西乡,不仅崇文风盛,也有尚武之风。究其原由,许是沿湖,渔民居多,旧时水域权属多以插标为界,练武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还是武力维权所需。章、汤两姓皆有“教士”,娘庙队的汤中长当时就颇有名气,听说四五个劳力近不了身。尽管那些年我们常见面,但一直没机会目睹他的武艺。

在枞阳大闸修建之前,杨湾的地形是“三岗六河沿,先让岛上田”。至于先让岛的形成,相传古时,东面的礼让、中间的黄荆和西面的双兴三条岗都是从岱嶅山发脉而来。秦始皇“三鞭子赶不动岱嶅山”,而这三条龙脉龙爪在鞭子的驱使下,倒是不断地伸向菜子湖。当地有句古民谣相传至今,叫“礼让咀跑,黄个咀嗷(方言喊的意思),下个咀绷断之腰”。下个咀就是现在先让咀的旧称,它原本和西面的双兴岗是相连的。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礼让、先让这些地名的由来或与这些传说有一定的关联。塘泥坳堤坝的修建,恰好将这“绷断的腰”与西岗重新连接了起来,结束了先让岛村的历史。


2000年前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形成,菜子湖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整个菜子湖拦网捕捞,满湖都是“迷魂阵”,根据网花大小,分满屏和稀屏,俗称“绝代网”,无论大鱼小鱼,进去了就出不来。违背了自然规律,湖草和候鸟几乎绝迹,水质不再清澈,水产品产量也急剧下降。为了恢复菜子湖自然生态,加大湿地保护,前几年,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拆除菜子湖所有拦河网,规定禁捕期,恢复天然捕捞。

如今的先让,又恢复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自然景象。

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古老的渔村必将迎来新的灿烂明天。

附几首当年的打油诗-----

先让察贫有感

三岗六沿曲线天,先让岛上无闲田。

有望双村脱贫日,万民同赞国策贤。

 1989.11.1

冬至夜宿先让

冬至时节北风寒,夜宿农家酒未酣。

但愿南堤生效益,圩田万亩五谷香。

1989.12.22

春日过先让塘泥坳

长堤已过入春图,放眼镜湖信步游。

水天一色山作画,波光万点浪成绸。

炊烟缕缕罗飞鸟,草地茵茵走耕牛。

更喜窈窕放牧女,金花银花插满头。

 1990.4.5

如梦令  渔汛

杨湾礼让先让,一路风尘直下。南堤漫客步,不尽菜湖浩瀚。可赞,可赞,渔汛还看河凼。

 1990.1.5

先让归来

浩瀚菜湖秋帆远,一叶舲舟万顷风。

玩童嬉水夕阳里,牧女放牛画图中。

一程欢歌一程笑,半湖碧玉半湖金。

宜将改却秋声赋,不复重吟是欧翁。

1994.10

--END--

来源:文乡枞阳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张晓阳  网名东升红日

就职于白柳镇人民政府

相 关 链 接



家乡美|老家在“先让”

家乡美|雁过先让咀

大美枞阳|环游菜子湖,我们为你导航!

黄梅秀枞阳|义津先让:各让十丈!可建几多“六尺巷”?

黄梅秀枞阳|黄梅戏直播走进青龙驿

月明春江|【方言配音】乡村图卷 · 四月

家乡美|旗山公园●亭趣之六:达目之所观

家乡美|【视频】岱鳌山风光吸引众网友踏青采风

家乡美|梦里桃源何处觅?三公山上有茅田!

陈明华解读白云岩(九)|义青卓锡,灵山始开青华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