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治维新后,为何日本远比清政府的财政宽裕

 旭日东升0y84wc 2020-09-01

文/寂寞的红酒

1894年,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输得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战败的原因很多,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钱。当时清政府的日子远没有日本好过,日本的财政比清政府宽裕的多。其实清政府不愿意继续和日本打下去,并不完全是不敢,和没钱接着打下去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中国体量是日本的数倍,为何日本却比清政府还有钱?

很多人也许有个误区,认为国家大家底就厚,大国肯定比小国更有钱。大清国地大人多,抖抖衣角都比日本这种弹丸小国有钱。实际上,并非这么回事。国家大人口多,创造和积累的财富确实更多。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国家得足够富裕,国民创造的财富得多。中国是个农业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经济落后,国民产值主要是由农业和数量庞大的农民堆起来的。这些产值大部分都用于国民的消耗,不仅国家不富裕,而且国民穷的叮当响,大部分国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虽然国家靠着人口多基数大,收了不少的税,但由于国家太大、管理成本和开支太高,清政府手里根本没有多少钱。

而日本虽然国小,但日本是工业国。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国民创造的财富蹭蹭地往上窜,老百姓和国家都富裕起来。要知道,工业创造的财富要远远超过农业。一家钢铁厂创造的产值相当于多少农民种地产生的价值?答案可能是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同时,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大部分用于消费,用于流通,带动效应明显。而农民种地基本是用于自己吃穿,节省出一点余粮交给国家并没有多大的用。清政府通过农业税收的钱远比不上日本工业创造的财富和税收,所以清政府的财政并不比日本多多少。1893年日本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约合7585万两白银,而清政府为8867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日本实际财政收入只比大清少了1282万两,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比日本多的多。

同时,很多人容易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国小开支少,所以日本手中的余钱远远超过清政府,日本比清政府宽裕的多。因此,在对外军购、后勤采买、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日本远胜于中国。加上战前日本发行了大量的战争债券,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日本在军事方面的投入远远超过中国。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近十年没有添置一船一舰,而日本疯狂购置新舰,所以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的实力远超北洋舰队。自1890年以后8年,日本军费高达4.63亿两白银,是清政府的数倍。因此,当战争爆发后,占有军事优势的日军击败清军并不奇怪。

很多人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中国能够拖垮日本,最终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实际上,这种观念并不客观。因为当时日本的财政不比清政府少,而且余钱更多。当时清政府连行政开支都非常勉强,不要说支撑高强度的持久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6月以后,陆续支出了额度约为4千万两银子的预算外开支。而清政府在战争初期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最后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其实也不是户部不努力,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能力筹措足额的资金。原因是清政府没有现代化的财政体系,所以清政府只能向商人和国外借。

虽然清政府可以向老百姓征税,但当时中国农民处于赤贫状态,根本无力负担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财政需求。如果强制征税,不仅不能立竿见影,还可能引发革命。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了不到3000万两白银的军费,基本全都是和英国汇丰银行借的。而日本的现代财政体系能够迅速的从民间募集到资金,因为日本民众和企业比较富裕,而且抗压性强,即使日本实行高税收也不会引发巨大的波动。

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由于军费紧缺,前线各路将士人心浮动,后方受调清军延期开拔。更有甚者,一些将领为节约经费,把守军从已经设防的军事要地撤回。各地催款的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北京,令清政府焦头烂额。而日本则有条不紊地悠闲运转,加上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得比较好,英国人和美国人认为清政府烂泥扶不上墙,所以对日本进行扶持,日本从伦敦金融市场上借到了大笔的资金。当时清政府已经揭不开锅了,而日本筹措的资金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用完。

当时日本在工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完全超越中国,所以清政府的战败是必然。当时日本已经迈入了现代化强国的门槛,日本已经全方位的超越中国,所以清政府输给日本很正常。中国输给日本不仅仅输在军事的失利,而且输在了制度、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清朝财政政策之反思》、《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