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茶趣:藏在诗中的茶经|唐诗中的茶事之旅

 方远图书馆 2020-09-01

        说起唐朝的茶事,茶圣陆羽的光芒最盛,但其实在唐朝,还有两个很可爱的人,他们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也是爱茶之人,他们彼此引为知己,一唱一和作了许多茶诗,唐朝人称他们为“皮陆”,他们就是皮日休和陆龟蒙。

        陆龟蒙,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后来隐居故乡;皮日休,字袭美,湖北襄阳人,公元868年,他来到苏州,与陆龟蒙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交好友。

        在皮日休旅居苏州的几年里,他们二人留下了大量互相唱和的诗,其中有一组很特别的诗,是以十个与茶有关的主题互相唱和,将唐朝的茶道,从第一步的种植到最后一步的饮用,都写成了诗,可谓是一组用诗写成的茶经。

        我们今天就从他二人唱和的诗中各选了五首,组成了十个完整的主题,为你详细拆解唐诗中的茶趣,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唐诗中的茶事之旅吧!

1、茶坞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坞

陆龟蒙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这首诗讲的茶坞,所谓茶坞其实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茶园,现代依然有很多地方的茶园保留着茶坞的名字,比如杭州西湖龙井的主产地之一就叫梅家坞。

茶园的小路弯曲迂回,那是因为茶坞一般都在山上,山路可不是盘旋环绕的么。向阳坡上的茶树长得茂密繁盛,令人欣喜;而背阴的山涧就不行了,长得参差不齐的。

茶树也是喜阳植物,每年茶叶的收成不仅与太阳有关,也与雨水有关,得看老天的脸色,茶农们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远处的山峦看起来遥远的像云髻一样,春日早春的山谷里露水凝重,哪里是幽会的好地方呢?

这首诗是陆龟蒙写的,陆龟蒙对茶坞应该是很有经验的,因为他曾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下置有一处茶园,自己种茶、采茶和制茶,所以这首诗应该有他自身的体验在。

2、茶笋

茶中杂咏·茶笋

皮日休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陆羽《茶经·三之造》说,唐朝人采茶时间要求并不太严格,多在农历二到四月间,按照公历就是三到五月份,茶树枝叶渐长,茶芽长到三五寸,这个时候就准备采茶了。

茶人须在凌晨的时候带露采摘,采茶叶的时候,凌晨顶着日出前青色的雾霭带露而采,再赶在日出之前结束采摘回家,如果碰上下雨天或多云的天气,是不适合采茶的。

每年这个时候茶人都忐忑不已,又怕天气冷有霜降下来,打得茶叶发红,又怕天气太热,损害了茶芽天然的紫色,真是做梦都牵挂着这片茶山。

3、茶人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人

陆龟蒙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这里的茶人,不是指我们今天说的茶艺师,而是指种茶、采茶的茶农,灵草就是指集天地灵气的茶树。

陆龟蒙说,茶农天生就是识茶的禀赋,钟情于茶树天然淳朴的姿容,就算闲暇时也忍不住来到茶山下转悠,好像与东风有约会似的,其实还是放心不下茶叶。

雨后天刚放晴,又担心茶园状况,哪怕山路又难走又危险也阻挡不了茶人视察的脚步,此种的苦与乐,怕是只有山中的报春鸟能够体会了。

这首诗写的极好,将茶人的逍遥与辛苦一起描绘了出来,并没有一味地营造茶人惬意的形象而忽视他们的辛劳,也没有将辛劳真的写成一件俗不可耐之事,而是给人一种虽然辛苦,但依然“烟霞羡独行”之感。

4、茶籯

茶中杂咏·茶籝

皮日休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说完了地点、茶叶、人之后,该轮到工具了,皮日休的这首茶籝其实写的是采茶时用来装茶的竹筐,陆羽《茶经·二之具》说道,,又叫茶筐或茶篓,为了保持茶叶的鲜嫩,茶籝要通风透气,所以多用竹子编织而成,茶人背着它来采茶。

每年采茶季节到来之前,茶人们都会将茶篓清洗、晾干备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而且采茶叶的茶篓平常是不能用来装其他东西的,以免串味,毁了茶的真味。

诗说,早晨茶人背着茶篮采茶去,到茶园的路还得越过桑树园,将鲜嫩的紫茶芽放入茶篮,茶人的背上都被露水浸湿了。

歇息的时候将茶篮放在溪流边,回家时则挂在绿树如烟的林间,这两句其实描写的是茶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云泉边、烟树旁,听起来都是让现代人羡慕不已的自然环境。

茶人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好好种茶,获得丰收,又哪里还会去向往什么黄金财宝。

5、茶舍

茶中杂咏·茶舍

皮日休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此处的茶舍,并不是文人煮茶专用的茶庐,而是茶人用来加工茶叶的小屋,一般都会建在山的阳崖上,靠近泉水的地方,以便于取水。

陆羽《茶经·三之造》介绍唐朝制茶的过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这些过程大多都在茶舍中进行,男人们负责将蒸过的茶叶榨去苦汁,然后女人们将蒸好的茶叶放到模具里拍打成型,整个山里都弥漫着茶的清香!

6、茶灶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灶

陆龟蒙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灶是蒸茶的器具,唐朝的饮用茶,以蒸青团茶为主,蒸茶是重要的一道工序,茶灶和普通的灶不一样,没有烟囱,这样 可以使火力全部集中在锅底,所以陆龟蒙这里说“无突”,就是没有烟囱的茶灶。

当然用这种茶灶,得在开阔的环境里,这样烧火的烟气才能很快散去,不至于熏到茶叶。

诗的第二句说,烟映初旭,看来是日出前刚菜的茶叶已经在制作了,这时候太阳才刚刚升起,蒸茶的烟映照着初升的太阳,锅里山泉已经在沸腾,满锅的嫩芽已经蒸熟了。

奇异的茶香盖过春天的桂花,茶芽的色泽比秋天的菊花还要嫩黄,如此的美景,我们茶人真是年年岁岁都看不够。

7、茶焙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

陆龟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蒸好的茶在没有凉却之前,用捣茶专用的杵臼捣烂,然后将捣成泥状的茶泥放入各种形状的模具中,用力拍打使茶叶成型为团茶。

随后将半成品团茶拿去晾晒,但是水分并不能全部晾干,很容易霉变,因此还需要有一道烘焙的工序,将团茶焙干之后才保存。

茶焙就是用来烘焙半成品团茶的器具,焙茶的时候讲究文火慢慢烘干,这样既能烘干水分,还能保持茶叶原本的色香,如果火太大,茶叶可就要糊了。

听说那些焙茶的茶工,忙里偷闲偶尔还炙个鲜花脯来吃吃……

8、茶鼎

茶中杂咏·茶鼎

皮日休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终于,繁杂的制茶工艺完成了,茶叶从茶农手里到了喝茶人的手里,现在你需要的是一口好的茶鼎来煎茶,有个叫龙舒的地方(在今安徽舒城县)有能工巧匠,铸出来的茶鼎品相上好,用来煎茶最合适不过。

煎茶水沸潺潺有声,暮云笼罩着茅草小屋,松枝上的残雪映照在窗户外,这个时候煎上一壶茶,听乡人窃窃私语说着二三事,此情此景,真是夫复何求啊。

9、煮茶

茶中杂咏·煮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那这就开始煮茶吧,古人煮茶讲究用山泉水,而且对于煮水的火候也是很讲究的,陆羽《茶经》说,水开之时,冒出像鱼眼睛一样的小气泡,有轻微的沸腾声,这叫做“一沸”;

等到锅的边缘像涌泉连珠一般往上冒泡,就是“二沸”;再接着水波翻腾不已是“三沸”,这时候就不能再煮了,再煮水就老了,不好喝。

唐朝人煮茶叫做煎茶,是要放盐的,在水一沸时,放入适当的盐调味,在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放旁边,一边搅拌锅里的沸水,一边将碾好的茶末倒入,然后等水三沸时再把刚才舀出的水倒入,一壶唐朝的茶,就煎好了。

皮日休的诗中说,煮茶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让人想起雨中松鸣,浮起的茶沫好像翠雾弥漫,如果古代的中山国有这样好的茶,谁还会去喝什么能让人千日醉的酒啊!

这里面其实有个小典故,传说中山国狄希能够酿造一种叫“千日醉”的酒,有一天他正在酿的过程中被刘玄石喝了一小口。

结果刘玄石回到家里就一醉不醒,家人以为他死了,就把他埋了,三年后,狄希去刘家看刘玄石酒醒了没有,才发现家人把他埋了,他们赶紧开棺验看,发现棺中的刘玄石刚好酒醒了。

这个典故是夸赞中山人的酒好的很,但皮日休说,千日醉再好也比不上我们唐朝的煎茶呢。

10、茶瓯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

陆龟蒙

昔人谢塸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茶煮好了,要喝茶得用到茶瓯,也就是茶杯,都知道宋朝人喝茶还用建盏,那么唐朝人呢?

唐朝人喝茶喜欢用越窑青瓷,“越瓷青而茶色绿”,青瓷青翠的釉色,会对唐朝煎茶淡黄的茶汤,起到修饰和遮掩作用。

陆龟蒙这首诗里赞美的就是青瓷,青瓷茶瓯就像玉一样温润,自古君子比德于玉,看起来像玉一样的青瓷自然是深得唐朝人的喜爱。

陆龟蒙说,青瓷这样美的颜色,就算是盛产玉的于阗国王也不曾见过,他在另一首诗里是这样赞美越窑青瓷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千座山峰的翠色都凝聚在一个茶瓯之上,这是多么美的颜色啊。

好了,今天这趟唐诗茶趣之旅就此结束了,你对唐朝的茶事有何感想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