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文小练笔的教学尝试

 zjp67 2020-09-02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从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精彩句式或段落的仿写
语文学科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教师通过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小练笔素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精彩句式和段落的仿写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恰当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谋篇布局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如课文《白鹭》关于白鹭外形描写的段落:"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这段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连用四个"那"字,从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青脚这几个方面描写了白鹭的外形美,赞美了白鹭的颜色和谐,大小适宜,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思考文本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外形,应用了怎样的句式表达,然后感悟这种修辞的妙处。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外形或习性。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修辞,将学到的方法应用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文字、句式的敏感度,并提供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
二、创设情境,进行续写或补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文中的空白进行补白,或者对故事进行续写,这样做既可以升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情,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课文《军神》,讲述了刘伯承在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醉剂,表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以及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情感。有一段描写刘伯承在手术床上忍痛接受手术的描写:"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能够感受到刘伯承这种钢铁般的意志。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发学生思考刘伯承在忍受着手术带来的巨大疼痛时,他一声不吭,但他的思想一定是活跃的,他在想什么呢?当他双手紧紧的抓住身下的白床单,在和疼痛做斗争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他抓破了,但他仍然没有提出使用麻醉,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他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什么呢?在这样反复的追问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深刻的感悟刘伯承的这种革命精神、顽强的毅力以及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把刘伯承与病痛作斗争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认识,体会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
续写是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课文进行延伸。要进行课文的续写,是在熟练掌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课文《自相矛盾》中,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最后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面对大家的疑问,他哑口无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明白寓言背后的深刻道理,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下一次他又会如何去叫卖自己的矛和盾呢?试着写下来。引导学生从文中懂得智慧,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与作者或者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对话是为了理解,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就是为了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甚至是与作者进行对话。如课文《清贫》,文章通过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共产党员的美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共产党员方志敏和国民党兵士进行对话,面对身居高官却一身清贫的方志敏,你想和他说些什么呢?面对凶恶贪婪,总想发财的国民党兵士,你又想对他说什么呢?通过这种对比,更加深刻的体会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清贫、朴素的生活的革命气节。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写体会,深刻地认识到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在我们今天的和平时代,仍然需要把这样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这样的练笔,把学生的思想引向高度、深度。
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文中人物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诗歌创作背景,结合陆游的《示儿》,让学生思考:面对对泪尽胡尘里的遗民,陆游只能是南望王师又一年,你想对这时候的陆游说些什么呢?面对即将病逝,仍然没有看到南宋朝廷挥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陆游,你又想和他说些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用笔写下来,让自己的思想、思考更深刻,从而深刻的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四、对文本插图的描述
部编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插图,这也是教学的一种补充性资料。陈先云先生曾说:"在教材插图方面,不仅从立意、风格、色彩等艺术性方面严格要求,还要对其中的动物形象、植物形状、建筑外观、人物服饰等进行考证,力求做到插图内容的客观、准确、美观。" 他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更重视插图的重要作用,精美的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生动传递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插图中挖掘教育素材,而我习惯于从插图中挖掘小练笔的素材。如《威尼斯的小艇》,课文描绘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异国风情。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幅图片,看船只,看建筑,看人物,看风景,猜测这里人的生活,然后把它写下来。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拿出之前写好的练笔,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以及课堂上拓展的有关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对自己的小练笔进行完善。通过课前课后两次训练,学生在课文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修改、完善。内容更丰富、写作技巧更娴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信心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养成了主动练笔的习惯。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语文教师的喜欢,我们的距离更亲近了,这都是在课堂练笔过程中,我所没有想到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仍然要不断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练笔素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