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提供了一份奖金,希望有画家能画出最平静的画。许多画家都来应试。国王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最为他所喜爱,他决定从中作出选择。
一幅画的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的是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
但当国王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个雌鸟筑成的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雌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静。
哪幅画赢得奖赏?国王选择了后者。
“因为,”国王解释道,“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静,这才是平静的真正含义。”
要做平静之人,就要学那只筑巢于惊涛骇浪之上的雌鸟,“任凭风浪紧,稳坐钓鱼船”。平静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排除各种干扰的内在定力。静中求静非真静,闹中能静才是静的大境界,就是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
做好我们自己
一条鱼问乌龟:“为什么你遇事就躲,缩在壳中?”
乌龟悠悠地伸展四肢说:“别人的评论重要吗?那不是逃避,只是求一个安静的环境而已。”
鱼:“可是,被骂了也不在乎么?”
乌龟看了鱼一眼,慢慢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活得比你久的原因!生活中做好我们自己很重要,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喜欢你的人,你怎么做都是对的!
成就事业的方法
一个文学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信,问道:“听说鱼骨头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质有助于补脑子。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是不是就必须吃很多鱼才行?请问,您是否也吃过很多的鱼?吃的是哪种鱼呢?”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对鲸鱼才行!”
其实,成就事业的方法很简单,别相信吃鱼能吃成作家就可以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让我们丰富和深刻起来。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择业的前提
一个青年的父亲是位杰出的会计师。在父亲的影响下,青年夜以继日地读书,为了考取会计师资格证。但是,事与愿违,考了几次都未通过。
其实,未考上的原因很简单:这个青年对当会计师兴趣索然。因而,他对那一大堆的会计学资料根本无心学习。
他向他的一个朋友诉苦,朋友给他建议:不妨转向你喜欢的事情。
这个青年喜欢从事比较有创意性的工作,于是,他开始学习园林设计方面的知识。后来,这个青年以园林建筑师的身份进入到一家园林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为公司设计出好几项不错的方案。其中一个设计还在一次全国比赛中获奖。
现在,这个青年拥有一家自己的园林设计公司,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
兴趣是一个人择业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他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的话,相信他无论如何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十分感兴趣的话,哪怕他对这件事情知之甚少,他尽最大的努力也会做出一番成绩来。
圣人的尺度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这一次来到了楚国,还没等熟悉这里的风俗,一个渔夫就提着一条大鱼登门而来,要把鱼献给孔子。
礼轻情意重,立足未稳就受到了礼遇,弟子们很高兴,赶紧把他领到了老师的面前。孔子明白了渔夫的意思,明确地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有一个原则,无功不受禄,怎么能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呢?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育学生的。
渔夫并不是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听孔子不要,脸涨得通红,着急地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没有卖掉,很想把它丢掉,可这样还不如奉献给你好。”
弟子们一听就泄了气,有一个插嘴说:“你是因为卖不掉,扔掉可惜,才想到给老师送来的啊,我们要了你的鱼,不就跟臭水沟一样了吗,成了你扔鱼的地方,你还是拿走吧!”
渔夫的脸更红了,刚想争辩,孔子站起身,向他拜了两拜,恭敬地把鱼接了过来,说:“谢谢你的礼物,我不能不接受你的心意。”
渔夫走了,孔子让弟子们把鱼清洗干净,然后准备祭祀的礼仪。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懂老师的用意,于是问道:“那位渔夫要丢掉它,而你反而还要来祭祀它,这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我听说过致力于施舍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有一颗善良的爱人之心。一个人做了什么比他想了什么更重要,因为高尚的行为,远胜过高尚的动机。
苦乐之局
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你期待怎样的世界,这一切都由你的心决定,苦乐全在心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活中我们是苦是乐,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的快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在艰苦的困境中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才算是人的本性中快乐的真正境界。
能够苦中作乐者,才算懂得了快乐的真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时还能找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洒脱智慧的人。
另起一行
班主任林老师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教室的都是那个叫娜娜的小女孩。
终于有一天,林老师忍不住好奇地问娜娜:“为什么你每天都这么早到学校啊?”
娜娜抿抿嘴,腼腆地笑了:“因为我喜欢第一的滋味。”
“第一的滋味?”林老师有点不明白。
“是啊,”娜娜解释道,“我长得不好看,学习成绩也一般,体育也不怎么样,在家里姐妹中还排中间,我从来都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滋味。偶然有一天,当第一个到教室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尝到了那种‘第一’的感觉。我很高兴,所以从那天开始我就天天第一个到教室了。每天,这个念头都会让我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感,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
听了这番话,林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
可是有天早晨,林老师突然发现娜娜满脸委屈。“怎么了,娜娜?”林老师问她。
“王刚抢了我的第一,本来我们是一起来的,可是最后他却为了超过我跑了起来。”娜娜嘟囔着。
“哦,那没关系呀。你看,无论横排、竖排,你不还是第一吗?”林老师以娜娜为中心比画着说道。
“哎呀,对啊。”娜娜一下子又高兴起来了。
从这以后,林老师觉得娜娜好像变了个人,她变得自信了,也开朗了。也许,那个“另起一行”的道理让她获得了许多梦寐以求的“第一”吧。
没有谁不希望得第一,但第一却只能属于一个人。与其因此而失落,不如“另起一行”,寻求自己独特的“第一”,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