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英伦教数学|林徐劢:声势浩大的公开课教研活动

 新青年数学教师 2020-09-02

阅读提示

目前,英国已引进上海数学教材。

在最近几年中英教师互访、中国教师赴英教学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式、跟踪式的课堂教学观察和两国专家系统的国际比较评价,提炼梳理出上海的数学教育优势:坚持相信学生基本学习能力、面向全体教学、关照个别差异、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理念;在实践中,建立两大制度保障(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把握三大关系平衡(理解与记忆、具体与抽象、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围绕四个关键要素(结构和表征、数学思考、变式练习和技能流畅),通过师生互动和小步推进等方法,实现预期目标。

黄兴丰博士主编的《我在英伦教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一书收录了中国教师赴英教学交流的过程中若干生动的教学案例或故事。我们分享其中一些案例或故事,让读者领略上海领先的数学教学经验在英国的实践、中英两国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交流、中国数学教师和英国孩子的教学相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中英文化交流。

声势浩大的公开课教研活动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  林徐劢 

2015年11月,我非常幸运地通过选拔参加了第二轮赴英数学交流活动,我与来自福山外国语小学的黄晶老师来到位于诺丁汉郡的大教堂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学活动。

嗯,是的,没有看错,是教学活动,并不仅仅是上数学课。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去英国上数学课的亲身体验与课堂交流,没有想到迎接我们的是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了同英国教师一同备课、在英国学校上课、在英国学校开公开课、在英国学校被评课、与英国大学数学教育专家交流数学课的设计,等等。

当然,其中最让我意外与记忆深刻的是两次大型的公开课与教研话动。 这是两节没有机会经历试讲就需要硬着头皮上的公开课,而前来听课的都是诺丁汉郡整个地区的数学老师、大学教授、专家等。尤其是第一次公开课,那时刚在这个八年级排名第一的班级上过两节课,这意味着我对学生的基础了解不多,对于例题的选取、概念的讲解程度、练习的难易与类型都有些迷茫,这时,英国搭档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所以在英国的第一个周末是属于备课的。

回到这个声势浩大的听课教研话动,究竟有多吓人呢?每次前来听课的人数不少于四十人,学生数都不满三十,而教室后面排着整整齐齐的四长排听课座位,座位上放着开课老师的教案、听课记录表。在听课座位的后面,还排了一长排供听课老师食用的点心、饮料。开课前,站在教室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座一桌,这场景久久难忘。这是多隆重的场面啊:有前期精心策划、有当场录像、有后期参与的听课教研活动。但这只是一个开场,后面还有更为让人震撼的场面迎接我。 

首先来讲讲每张凳子上放着的听课记录表,这份表格是正反打印的两张纸,里面非常详细地要求听课老师记录这一节课的过程,从教师引入的例子到学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都需要记录下来。此外,还需要记录这一节课的问题、建议、疑问等一些主观感受。据说,这是英国老师从中国学来的听课表,把它们翻译成了英文,不得不感叹英国老师的学习能力与做事效率。 

课后的评课环节是更为震撼的。首先英国老师分小组讨论,英国老师都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听课感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其次,各小组自由发言,与开课老师交流。在交流中,我被问到了各种各样关于教学的问题,有两个问题可以拿出来分享。

一位头发灰黑、连长胡子也是灰黑的英国数学教师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的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让学生找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只要学生理解了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就可以了,所以可以让学生直接将异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公分母,这里的重点是理解,而不是找最小公倍数。”

而一位诺丁汉大学研究数学教育的教授对公分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找最小公倍数?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之后,自己去找最小公倍数。”他表示,他不确定学生是否能在一节课的时间中真正理解找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两位英国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法不一样但是立足点却是一样的——都非常注重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而不是应用。在他们看来,先讲清问题的本质比讲清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要得多。

在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时,其他听课的英国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给的是异分母的代数式的加减法还会把这些分母都乘起来作为公分母吗?”“最小公倍数可以减少化简次数和难度。”“在英国,答案是不是最简分数不重要,只要数值正确,都是算对的。”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两位英国专家的疑惑,原来差异来自教学评价,疑问来自课程标准。在英国,答案写四分之二是正确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化简而打叉,因为老师觉得学生做对了。在英国老师这里,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理解正确即是过关了。从这场教研活动的讨论中,也看到了两国数学教学立足点的不同。 

当然这场公开课教研活动还没有结束,在讨论的最后,每位听课老师会在手中三张不同颜色的便签上对应地写下自己的听课感受、课程中最喜欢的地方、课程中的疑惑这三个方面。然后将他们贴在白色海报上,留给授课教师看,也作为后续教研的材料。到此为止,这场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的公开课教研活动终于落下帷幕。

从这场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我感受到了英国教师在教学态度上的认真、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反思、对数学理解的重视,以及敢说直言的风格。在异国体验了从祖国引进的教研活动,却多了几分压力与出乎意料。 


注:选自《我在英伦教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特此致谢.

阅读链接:

我在英伦教数学|王雅琪:学霸君和熊孩子    

我在英伦教数学|杨    君:神奇的课桌    

我在英伦教数学|刘    颖:摸着石头过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