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药证解

 369蓝田书院 2020-09-02

防风属于中药中非常常用的一味本草,归属于中药的解表药,且属辛温解表药。《神农本草经》记录为:味甘,温,无毒,并没有说到“香、辛”,而防风的香辛是存在的,后面会为大家说明。

《神农本草经》:防风(药名)。味甘,温,无毒(药性)。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药证)。一名铜芸(别名)。生川泽(药场)。

药名

防风从药名来看,具有预防风的作用。具体何解呢?这是古人观察防风的知识得到的结果。古人观察防风的形态,每个大枝分出来很多小枝,每个枝叶上都开着伞状的小白花,无论东南西北风,刮到伞状小花身上的时候,它里面是很安静的。古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些棉花、羽毛、兽毛挂在防风里面,观察发现即使在防风周围风很大的情况,包括周围其他植物的枝叶都有风时,唯独防风里没有风。古人还发现在比较大片的防风里,往往会有很多小鸟的鸟窝筑在这里,也因具有防风之效。古人观察到这个神奇的现象之后,认为这株草肯定有防风的作用。
     古人当时的思维非常简单:这棵植物长了几百颗细小的分枝,开花的时候,像是打了几百把伞,这种情况下能够造成风吹不到。几百把伞就把这株植物牢牢地保护起来,尤其防风下面的一些小草,也是见风不动。古人认为这株草具有超强的防风效果,就如现在人们出门打伞一样,风再大,在伞下感觉不到风在吹,平时打伞亦可以遮风遮雨遮阳,这里防风重点突出挡风作用。
     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防风长了很多枝节,这种长法无形中就非常科学,整体环状生长,枝节也是环状生长,花是伞状,再大的风势都可以缩减。因此,在防风本草里面是没有风的,如果有人故意较劲,若如台风,甭说是防风,石头都会被吹起来,正常情况下,这是古人观察这株本草的智慧。
     古人起初并不知道这株草有什么作用?后来发现这味本草具有超强的防风作用,跟别的草的个性不太一样。之前学习过独活,长有一朵伞状花序,或者两三朵伞状花序,而防风长的是百把伞,所以防风最大的一个标志就叫百把伞,如此,古人随即命名为“防风”!
    之后古人又在想,既起名为防风且这味本草具有超强的防风、化解风湿的作用,能把四面八方的风都挡住,那么是不是身上受风后也能去风呢?于是古人认定,防风也一定能够去除、抵御身上各种风症,可防风。所以防风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接下来根据对本草的一步步分解,见证古人简单质朴的智慧和命名的智慧,并蕴含着一株本草性炁灵的精彩演绎。
【别名】一名:铜芸
据说防风里面含有一些铜,像在一些有铜的地方生长的一株小草,铜芸,这是后人加进去的词,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了。也有言论说防风能够吸收铜,防风对铜中毒也是很有效果的,如果身体缺铜,可以少吃一些防风;体内铜过多,可以用防风代谢,所以防风真的是一味风中之润剂。

药形

1.百把伞

防风具有抗风寒作用。
此味本草的整个防风支柱具有百把伞的作用。部分防风可长至一米多高,不断分枝分叉,每个细枝上会有很多叶子且开有伞状花,无论外面风再大里面没有风,即使看到花在动但里面无风,只因风被分解了。百枝百伞,防风的一个重要特征――百把伞,也是形成具有抗风、防风、御风的重要解读条件之一。
    防风既有抗风寒作用,也可抗风热,但重点强调的是抗风寒。

2.扫帚芦


防风可祛风湿、浊气。
防风用药部位是根。(如图所示)根为圆锥体,锥部细长。扫帚芦,过去在农村,大家会用一些植物,例如把桃干的桃穗去掉做成扫帚芦,或者是芦苇做成扫帚芦,形如扫帚――一把精致小巧的扫帚,这点在鉴别中药时非常重要。如果防风中没有扫帚芦,说明年份很短,或者属于人工种植;扫帚芦越明显说明是野生的,人工种植的扫帚芦不太明显;另外,一般扫帚芦越粗大,表明年份越长。
    防风根部上面是茎,把茎去掉,变成一个扫帚芦的时候我们可以试想,扫帚能干什么?第一能扫除灰尘;第二,扫帚也能去除身上的灰尘。由此,扫帚具有散风、散邪、荡涤尘垢的作用,尤其对体表的一些灰尘具有明显的作用。

3.蚯蚓环


蚯蚓环越多说明防风祛风的生命力越强大,防御力也强。
防风根部的表皮会有如蚯蚓般的纹。蚯蚓在土地里面行走的时候一曲一曲,再坚硬的土都可以钻出一个洞,防风根部的表皮就类似于蚯蚓钻行时形成的一圈一圈的同心纹,此纹表明了防风生长的态势。一般来讲,防风的效果如何,就看从芦头开始到根部的蚯蚓环状纹是否密切。如果环状纹越密切越长,说明防风越道地,即为道地药材,药效也会更好;如果防风的蚯蚓纹越少,说明防风之力越少。
    如此,把扫帚芦和蚯蚓环放到一起更像扫帚,一把手工用绳线缠绕制作的扫帚,用来扫灰尘,即去风去尘。

4.尾巴身
   防风尾巴长,药力能够走窜全身,通经络。
 防风根部芦头以下根身逐渐变得细长,尤其尾部细长如动物的尾巴。作为植物根茎如此细长,如果是独根防风效果会更好,但在实际采药中,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有些防风长有很多根。多根的防风在临床应用中,效果不是很好,而独根的防风是中药追求的一种标志。由此采药中挖出多根的防风其实效果很次,甚至被认为是变种,不堪入药。所以真正的防风应当就是尾巴身,越长防风效果越好。从某种程度来讲,防风像牛膝的根,也是顺着土地扎的很深,说明生命力很强的同时药力能够走窜全身,通经络。这也是防风的一个特征。

5.菊花心

    防风有内散作用。
横切防风根部,从横切面上可以观察到,表面如一朵菊花,带着菊花心。有些菊花心木质化后有空心,最好的防风菊花心不要为空,否则会降低药效,但稍有空心而不苦者也为上品;干枯有空洞的,品质就会下降。有菊花心的防风才够年份,才有质量,性气味才能非常俱全,也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菊花心具有发散的作用,且是由内向外放射和辐射的发散力量,所以可以利用菊花心特殊的性状,联想到防风可以把内在的风邪散除,或者其他的邪也都随风而去。

6.油轮胎
防风有油气和香气,质地滋腻,有润风润燥的作用。
菊花周围有一层比较厚的防风根皮,在菊花心周围有一层油润的东西向外放射,整体菊花心就像一个轮轴,防风的根皮和肉就像一个轮胎套在菊花心上,防风根部的横切面就像一个油轮胎。测定防风的效果如何,亦可依据油轮胎的油是否丰厚而定。如果有一个很明显的圆圈,油层越厚,说明防风此处的产地更适合它的生长;防风性味愈厚,去风效果就大于一般的防风。如果油轮痕迹不明显,说明防风所种植的环境不理想;如果根本不含油轮胎,那么它的生长环境更差。一般情况,含有比较丰富的标准的油轮胎形状,油轮越丰厚防风的气味越香越辛,更有利于防风去大风之效果。

7.五行草  
防风可引药入五脏、经络。
防风本就是一颗五行草。原因如下:
(1)春季时节,三月之前,防风刚发芽,茎(芽)为紫红色,属火;
(2)三四月,叶已长出,此时叶、茎为绿色,属木;
(3)五六月,花开,伞状白花,属金;
(4)八九月,结籽,籽为黑色,属水;
(5)根为黄土色,属土。
由此,防风五行具备。一颗五行具备的小草,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无所不通,无所不用。历代所有治风剂中,其他的解表中可能会考虑这样或那样的性味问题,唯独防风不禁。因为防风五行俱全入肝可散肝风,入心可防心风,入肠可化肠风……所以通过防风的用途就可以明白:拉肚子也用防风,眼睛不好也用防风,耳朵不通也用防风,身体发痒也用防风等等,好像防风什么都管。肾脏也用防风,比如肾风,房事后受风症状,一有房事身上就痒;月经风,产后风等等都用防风,无防风好像就不治病。中医关于风造成的病总结了一句话:风为百病之长!凡是有病,首先考虑风的因素。现在的中医教科书包括中药描述中也常见到:很多药有祛风除湿,祛风寒湿等。回看《神农本草经》中学习过那么多祛风的本草,真正祛风最正宗的就是防风!防风是五行很全的一味本草,五行全,药力入五脏六腑效果就比较明显。

8.遇风香
防风具有超强大的自我防御功能。
防风静止的时候几乎闻不出味道,但是对着防风吹过之后香气就会出来,如果在有风的地方晾晒防风,到处都会散发着防风的香味。遇风就香,无风不香,此为防风的特征之一。
防风为什么遇风就香?本草如人一样很有内涵,遇到风的时候才会香。由此推绎,防风遇到风吹时,香气出来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反应,避免被秽气浊气邪气侵蚀,遇到风吹,立马把香气散发出来,意为,这些邪气休想侵袭我的身体。所以遇风香也是防御机制。

9.见火臭
防风有超强的化合作用。
防风见火臭,但并非很臭。用火点燃防风之后散发的味道,与生防风的味道不一样。生防风遇风会有一股清香味,遇火之后散发出的是点点臭味,然而防风却是香料中一味重要的香。有些香料闻的过久或过量会发恶心,香烟很容易受到风吹而随之飘荡发散,如果在香料中配有防风,香烟会扶摇直上,成为一根线,不在怕风。所以在很多香料的配方中,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加上防风,而传统或祖师会告诉我们:防风可以让香不受风邪之干扰,让香烟变得更直。当然这是防风又一特性之一。其二,防风虽见火臭,但遇到别的香会变得更加醇厚,使所配的其他香在同时燃烧时,不至于香料发挥过分,而会让香味变得兴味悠长。也就是说,防风这味香很容易减轻和化合其他香过度的香料辛香味,这也是防风的一个特长。

药性


《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味甘,温,无毒。味甘,即防风不苦。按照现在中药学所讲,味甘可以补养。但从防风所有的主证中没有所补之项,用味甘来解释防风所有的功效似乎是不可能的,防风究竟如何生效的呢?幸亏我们是实地考察家。味甘是存在的,因为它不苦。生防风打开时有香味,但香味不正,只有见风才香,无风不香,不像其他的香料一打开就会很香;防风品尝之后还带有一点辛辣味。味甘很难解释防风的主症,只能说它有缓和作用,具有补益的效果,可作为风中之润剂,可润风,味甘温像温暖的春风一样,温润化物,和风徐徐,犹如诗中所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防风是充满生机的一种风。
无毒,强调防风本草没有毒性。
很多防风的药都比较燥、发散,唯独防风为风中润剂。防风无论在虚实症之中都可以用,即便是用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味甘无毒。这也说明了防风非常安全,尤其特别强调无毒。
由此可以想到,在《神农本草经》中没有特别标明某味本草无毒的时候,即为默认它有常规的小毒或者小副作用,关于这部分内容大家可以参考藏亼门中“药毒”这篇文章。无毒特别标明防风没有毒副作用,也没有不良反应,所以称为风中之润剂。
香,可以芳香辟秽,化浊,开窍;另外,凡香药都有走窜之性。
辛,防风的辛稍微有一点辣。防风以味甘为主,香次之,辛更次之。所以品尝防风,甘味为主,略带香味,且稍微有点辛味,说明遇到真防风了。如果吃到的防风全是甜味,估计买到的是胡萝卜,因为防风的外形长得非常像胡萝卜。辛,具有发散、行气、化瘀的作用。
当防风同时具备甘、香、辛的时候,作用如下:①味甘,风中之润剂。②辛香,芳香走窜,可发散(祛外风),行气(祛内风),香(祛骨间风)。防风为五行草,从头到脚都可以使用防风,发散五脏之风寒(甘温),祛经络之风邪。

药场

生川泽。生长在山谷,山边靠近水的地方。生长环境没有特殊之处,重点是药名,药形和药性。
但是道地防风一般长在东北一带,包含内蒙古,这些地方的防风称为官防风。在中药中,官防风为上品,其他的如黄防风等属于一般;其次在东北生长的防风抗风力效果非常好。东北的防风长到两三年采摘之后,一把一把的,个个看上去就像一把袖珍的扫帚。
其他地方例如河南湖北等地种植也能成功,但是防风的效果达不到之前所述的标准:扫帚芦,蚯蚓环,尾巴身。这些地方种植的防风有可能会长四五个根,貌似很大,但防风力很差。

  ●【药证解】●  

大风眩痛

大风眩痛。大风而非小风,全身都被风伤了。大风(眩痛)病,似乎全身都很怕风的样子,甚至有的人全身到处都痒,全身怕风、怕冷,并且眼睛花且痛。眩和晕不一样,眩指的是眼花;眩痛,眼花而痛。大风眩痛,虽然全身毛孔都似有风,但重要强调的是眼非常花且疼痛,这是大风眩痛的症状。
防风治疗大风眩痛:从防风的药形中,百把伞有超强的抗风寒作用;扫帚芦可以荡涤风寒;蚯蚓环祛风;遇风香亦可荡涤风寒。以上药形的特性百把伞为它挡风,扫帚芦帮助全身祛风,蚯蚓环增强防御力和生命力,从而对大风眩痛的效果显著。另外,大风眩痛症状感觉全身都有,唯独眼目最为明显,再利用五行草之特性,可引药入五脏,即可达到治疗大风眩痛的效果。

恶风风邪

恶风风邪。怕风,还有风邪。
(1)根据药形的特征,基本上所有药形的特征都可以去散风。
(2)根据药性的特征,味甘香辛温,皆可散风寒。
防风通过药形和药性的特征,从而达到去恶风风邪的效果。

目盲无所见

目盲无所见,突然眼睛看不见了。关于目盲无所见,有人说是由于大风造成眩痛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本人认为目盲无所见是一个症,并非是大风的问题。大风眩痛是一个典型的症状比较重,恶风风邪症状比较轻,而目盲无所见是一个局部症状。眼睛突然什么都看不见,失明了,叫目盲,古人认为可能受风了。这种风突然很多,可以和任何一个物质形成①风湿②风痰③风寒④风热等造成蒙蔽清窍。有人会问,为什么这种情况只会造成目盲无所见呢?因为突然来了外风,再加上内风,既有外风又有内风的时候,风痰会突然蒙蔽清窍,导致眼睛看不见。为什么可治目盲?利用防风药形中菊花芯油轮胎的特性,且防风是五行草,无论是肝风脾风,防风之药力可以入五脏经络,随着脏腑和经络之气上升,把蒙蔽清窍的风湿痰瘀寒热全面的清算。

风行周身

风行周身即常说的游走性疼痛,一会儿跑这,一会儿跑那儿,也常叫这种为风痹,这里疼一下,那里疼一下,游走不定。毫无悬念,防风可以治疗风行周身,是因为防风的药形特性使防风具有超强的抗风御风散风化风的能力,可以让外面风行之风、全身经络之风、脏腑之风通通被消散掉,所以防风对风行周身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另外加上防风独特的性味,味甘而香辛,是风中之润剂,走经络入脏腑,散风散寒,凡事与风夹杂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尤其是由风行为主的风痹,毫无疑问非防风莫属。

骨节疼痛

具体可指每一个骨节痛,不是摔伤所致,犹如浊痹,湿痹,甚至是痛风之类的病,所以在治疗痛风中都会有一味防风,起着很大的作用。骨节疼痛,包括膝盖疼,肘关节痛,指关节疼等,凡是骨关节非常疼痛的现象皆属于此。防风可治疗的原理,第一防风具有油轮胎的特性对骨节疼痛非常有效,油轮越厚油轮胎的油层决定着防风的辛香味越浓,祛大风效果越好。另外,骨节疼痛属内里,菊花心和油轮胎的特征可以让风由内而外的发散、去除,防风又具备五行草的特征,可以散五脏之邪,去经络之风,综上可以让骨节疼痛迅速得到好转。

烦满

烦满,整个腹部和胸腔总感觉到涨满,使人变得烦躁不安。防风治疗烦满,实际上也是《神农本草经》中用药的一个秘方。防风具有味甘香辛而温,香辛具有发散行气作用,菊花心是由内而外的发散行气,可以消掉防风之力,亦可消除烦满的症状,从而让这种盈满之气于外表皮而散,从内而行。

久服轻身

①无毒。②味甘。③长期临床试验,久服可轻身。
人生病最容易受到的外邪首先是风邪,如果一个人不受风邪的侵袭,就可以达到久服轻身的地步。按中医来讲,身体很容易受到外感,受到风的侵袭。如果人不受到风的侵袭,就不会得各种外感病。

 ●【藏曌用量解】●  

1.>大风眩痛。全身受风,就如被麻痹一样,突然之间全身包括皮都麻木不仁。大风之后有个最明显的症状,眼花且痛,这种情况防风用量不可太少,30克到60克到90克,因味甘无毒可久服,所以可放胆用之。如果按折合后的用量3克6克,没有任何药劲。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用对,用量要恰如其分,可达到效如桴鼓。

2.>恶风风邪。症状相对比较轻,是很常见的任何一种外感,包括外感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等等凡是带风的一些风邪之病皆可用,或者对于怕风的,只要有点风就觉得冷,吹哪都觉得凉,吹风后还易拉肚子,甚至月经期间怕风,月子怕风等等病症,都是防风调理的范畴,用量15-30克即可。
      有些人有自汗,容易感冒,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方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和防风,此三味药正好都是顾护其表。防风可祛风散寒,黄芪可以顾护肌表及卫气,白术可以从内脏抵御风邪驱逐内风,由此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屏障,增强人体卫气,散除已经存在的风邪。玉屏风散现在被列为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感冒的一味中成药。防风单用一味药也很有作用。

3.>目盲无所见。眼睛突然失明看不见, 现代发病率不是很高,或许古代时发病率较高。现代如果再有眼睛突然失明看不见的现象,估计不会直接找中医,而是去西医院抓紧时间化验,不是做手术就是其他过度治疗手段,导致眼睛问题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如果真遇到目盲无所见,相信者可暂时抛开所谓科学论证,直接用防风,药量55克或66克,尤其用到66克的时候,防风的治疗效果令人激动。

4.>风行周身。风痹,全身游走性疼痛。用量30克,60克,90克,甚至120克。曾经在农村有一医案,一位经济非常紧张的风痹患者,全身游走性疼痛,着实让人怜悯,膏药也是贴了膝盖腰又痛,贴完这里那里疼,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又丢失了工作,家庭越来越拮据。而中医看病越有经验,用药越便宜。首次用药30克防风,稍微有点缓解;再次用药60克,感觉症状有点轻;第三次用药90克,感觉不错,只是还不能完全好,最后放胆用药120克,一味丹药加上黄酒炖服,药尽汗出,汗皆出在疼痛的关节之处,如露珠一般冰凉,疼痛随之而愈。后来了解得知,此人每次房事之后跳到水里插秧,连续一个月每次如此,又受到一次暴雨的侵袭,顾得此病。
之后每遇此病,防风直接用量120克,效果都非常好,偶尔随症会配上其他一两味药。也由此看出,病因越单纯,不怕严重就怕病因复杂,只要有对应的药物皆可调治。

5.>骨节疼痛。例如痛风,用量30克到60克,根据情况也可用到90克。方剂可配泽泻,荸荠,茯苓之类等等用来治疗痛风。骨节疼痛并非只有痛风时才会出现,很多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出现骨节疼痛现象。包括一些病毒感染,一些温症中也会出现骨节疼痛现象。
30克为一般性骨节疼痛;60克为明显的中等性骨节疼痛;90克专门对骨节疼痛起到重要作用。

6.>烦满。防风具有甘辛香特性,具有由内向外发散的作用,单味用量建议15到30克。如果在配方中用来治疗烦满,用量9克即可。

7.>久服轻身。防风可以做成汤;或在做菜时放一些防风,但量不可过多;或用来泡酒,效果都不错。另外。防风可以泡浴,身体会变得轻松,也有散风效果。防风用来轻身不拘用量,泡浴用量可达一斤。

防风是中医治风的一味重要本草,在中医中把内风和外风分得非常清楚,唯独防风无论对内风还是外风都可以选用,其他凡是属于风类的药都不可以直接选用。防风为风中之润剂,无论是哪种风,只要是带风的都可以用,包括经络之风也都适用,所以防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历代药证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占:'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历代方证

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宜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⑾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⑿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⒀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历代药解

1.李杲: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2.《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3.《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癎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4.《本草正》:防风,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本草正义》: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别录》主烦满胁痛,亦风淫于外而遏抑其清阳之气,不得宣布也。胁风二字,太不经见,而下文接以头面去来一句,则所谓风者,盖即指头面去来之风邪,胁字盖误,濒湖《纲目》引此无胁字,亦疑而删之也。四肢挛急,即《本经》风行周身、骨节疼痹之证。字乳者,产育乳子之时。金疮则破伤也。内痉二字,直接字乳金疮作一句读,即新产之中风及破伤风二证,皆有发痉一候,是血虚而内风煽动,非外来之风邪,故曰内痉,而防风亦能通治,颇似合外风内风而一以贯之。然古人以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用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究竟产后痉厥、金创破伤二者,虽有猝为寒风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证,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煽,发为痉瘈,尤其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别录》内痉二字,必非防风之辛温发散者所可妄试。防风为风病之主药,《本经》所主,皆风门重证,故首以大风一句表扬其功用,则驱除外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本经》列于上品,正以其足当大任而推重之,非无故也。后人但以为感冒风寒,轻疏发散之用,未免视之太浅。防风为泄风之上剂,然以走窜宣散成功,必其人气血充足,体质坚实,猝为外邪所乘,乃能任此辛温宣泄,而无流弊。几古人治风诸方,皆不能轻用于今时东南之人者,以质脆阴薄,不能胜此燥烈之性也。防风虽不至如乌、附、姜、辛之刚烈,然温燥之气,扑人眉字,确是温辛一类,所以温热之风邪外受,凡柴、葛、羌、防皆当审慎,而肝阳之动风,血虚之风痉,又必柔润息风,方为正治,散风诸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本草崇原》:防风,气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
(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
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浓,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
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贱之职也。
愚按∶《神农》以上品为君,羌活、防风皆列上品,俱散风治病,何以贵贱回别若是。
后人发明药性,多有如此谬妄之论,虽曰无关治法,学人遵而信之,陋习何由得洗乎。

6、《本草新编》: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古人曾上、中、下以疗病,其实,治风则一。盖随所用而听令,从各引经之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疗半身之风,散上下之湿,祛阴阳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补,可暂时少用以成功,而不可经年频用以助虚耳。
或问通圣散,专恃防风以散风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暂服尚不可,乌可常哉。盖防风散人真气,即以之散风邪,亦未可专恃也。
或问防风得黄 ,则不散邪而辅正,是防风亦可补之物,先生何谓攻而不补乎?夫黄得防风,而其功更大,未闻防风得黄 ,而其功更神,然则防风仍是攻而不补,非攻而亦补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风为散风神药,毋论外感与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两,以致散尽真气,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风宜于无风之时,同黄用之,可以杜邪风之不入于皮毛,非风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顾名而可悟矣。

7、《本草经解》:防风,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久服轻身.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8、《药鉴》:防风,气温,味甘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也。以气味能泻气,以体用能疗风,何者?盖此剂气温而浮,故能去在表风热,亦能疗肢节拘疼。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能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续命汤用之,以除口眼歪斜。通圣散用之,以去周身湿热。与条芩同用,能解大肠之风热。与杏仁同用,能散肺经之风邪。佐甘菊,善清头目之风热。臣羌活,善解巨阳之风寒。昔王太后风病不言而脉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汤药与服,缓不及事,令以防风黄 煎汤,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其无形之气,疾斯愈矣。何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


(1)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2)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不能独任其功。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文稿整理:雯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