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屐痕重觅(16)彝族祭火节

 jxyslza 2020-09-02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云南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注:阿细,是彝族的一个分支,自称阿细族;彝族有很多的支系,比如阿吾族,撒尼族,黑彝族,白彝族等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嘉年华式的庆典——祭火节。这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
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祭火节这天清早,红万村穿戴一新的阿细妇女们把煮好的红糖,鸡蛋和糖水粑粑丝端给客人品尝,吃饱喝足。接着,各家准备好了祭火的酒肉,将家中的一切旧火熄灭,并把灶塘、火塘的火灰仔细清扫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迎新火。每年如此,世代传承。
村里的青壮男人集中到一避静处,用代表五色土的颜色纹身纹面,绘上与火有关的奇异图案,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头上则用不同的野草、庄稼、野果装饰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跳动和尽情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
2015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我随着上海老年摄影协会的采风团来到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村民是彝族的阿细族。参加当天祭火节活动的外地游客主要都是来摄影采风的,数不清的“长枪短炮”在这里施展身手。真正的高手和伪高手在同一个舞台竞技;脖子上挂几个高档相机的摄影界土豪在人群中趾高气扬。


     在广场和街道上,地上铺着松针,参与祭祀活动的阿细和付了100元餐费的游客席地而坐,吃着中饭。


          阿细小伙子和姑娘们唱着他们本民族的祝酒歌向聚餐的人敬酒。


据说观众有3万人之多,表演区如同一个体育场,四面都围满了观众。阿细人穿着节日的盛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了现场。

戴尖顶帽子的是祭司。

     下午三点多钟,祭火节开始,打扮成原始人的阿细人抬着“火神”走进会场,由于有些摄影人素质低下,不太注意公德,走下观众区区抢拍人物特写,一人违约,大家争先,形成“破窗效应”,导致这时候秩序大乱,几千摄影人涌入表演区,导致谁也拍不好。


我是个新手,在这样混乱的场合,面对上千的摄影老法师,我的设备和水平都不能望其项背,所以,在汹涌的人流中,我瞎按快门,拍一大堆虚焦的废片,只能说是一次凑热闹。上海人说的“轧闹猛”。

表演区的一堆木头被“火神“带来的火种点燃,浑身涂满颜料,打扮成原始人的阿细男子汉要从熊熊燃烧的火堆上跳过去,以表示男子汉的剽悍,赢得美女的芳心,同时也表达对火的礼赞和崇拜,再现了彝族先人生存的奋斗史。

妇女们也穿戴着如同原始社会的“服装”,围着篝火跳着、喊着,宣泄着她们近乎原始的情感。

到了活动的尾声,有些阿细人提着颜料桶,给周围的观众脸上、衣服上也涂上了颜料,如同泼水节一样,把他们的快乐给每一位参与者分享,不管你是村民还是来宾。我小心的保护着相机不被污染,身后的相机包却未能幸免。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她最隆重的节日,但他们的共性都是祭祖寻根,缅怀民族历史,祈祷幸福安宁。所以,民族节日的传承,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最好方式,应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回顾】
屐痕重觅(15)贫瘠的美丽
屐痕重觅(14)虎跳峡丑陋之“虎”
屐痕重觅(13)盘阳河【下篇】
屐痕重觅(12)盘阳河【上篇】
屐痕重觅(11)逝去的古战场

第540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