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屐痕重觅(17)阿细跳月

 jxyslza 2020-09-02

【以上是著名指挥家彭修文改编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2015年322日,农历二月初三,我参加了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火节活动。在祭祀火神之前,周边4个村的阿细各自组织自己的舞蹈队,表演各具特色的民族集体舞“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阿细人能歌善舞。“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从前,阿细青年男女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上世纪四十年代始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

【点击以下视频观看比较正宗的“阿细跳月”】



【阿细人模拟古代祖先身披植物叶片制作的衣裙起舞】
【下图是模仿彝族阿细人狩猎的舞蹈】
【祭火节仪式前的暖场舞蹈,舞蹈语汇还是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乐队由笛子、二胡、月琴、小三弦等组成,乐队成员也可参与舞蹈】

【阿细跳月中,尤其热烈的是男性挎着大三弦起舞,可群舞,也可和女性一对一舞蹈。】

当天傍晚,祭火节活动结束,天上下起雨来,但参加表演的阿细和很多观众却兴趣未尽,继续在雨中欢乐的跳着。这是真正的自娱自乐,是最原生态的民族节日舞蹈。阿细跳月,折射着彝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是原生态的彝族“广场舞”。
【点击以下视频,观看我的老同学徐立言先生演奏的葫芦丝独奏《篝火狂欢夜》】




【回顾】

屐痕重觅(16)彝族祭火节

屐痕重觅(15)贫瘠的美丽

屐痕重觅(14)虎跳峡丑陋之“虎”

屐痕重觅(13)盘阳河【下篇】

屐痕重觅(12)盘阳河【上篇】

屐痕重觅(11)逝去的古战场

第54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