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忙趁东风放纸鸢

 jxyslza 2020-09-02

清朝有位叫高鼎的文人写了一首七绝《村居》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大家都知道,纸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风和日丽,正是野外踏青放风筝的好时候。今日下午,我去家乡辛弃疾文化园踏青,见草坪上不少大人和孩子在放风筝,非常热闹。现在受疫情影响,孩子们没有上学,趁好天气出来放风筝,有益身心健康。

关于风筝的起源,比较正统的说法是春秋时期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民间传说中最早的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张良创造出来的,他坐在大鹞子上飞到项羽军队的上方,在鹞子里唱楚地思乡的民歌,唱得项羽军队“四面楚歌”,所谓“征人一夜尽望乡”,军无斗志,于是项羽大败。这有点类似于神话,不太可信。但古代风筝,被用于军事用途,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除侦察工具之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录。

不过,风筝流传千年,更多的是它具有娱乐功能。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条等风俗。儿童放纸鸢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从五代(907-960)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客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手工职业。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我小时候很喜欢玩风筝。复杂的风筝做不出来,也没钱买,就自己用三根一尺来长的竹签做风筝,制作非常简单,我们叫它瓦角风筝。春天的时候,如果是好天气,星期天就会去郊外放风筝,互相攀比,看谁的风筝飞得高。现在孩子们玩的风筝都是买现成的,花样繁多,五彩缤纷。
明朝有位大才子,名叫杨慎,《三国演义》开篇引用了他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人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在《乐府诗话·风筝诗》中写道:
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元微之(注: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诗:‘为啄风筝碎珠玉。高骈(注:唐后期名将、诗人)有《夜听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王半山(注: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有《风琴》诗云:‘风铁相敲固可鸣,朔兵行夜响行营。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声。此乃檐下铁马也,今名纸鸢曰风筝,亦非也。”
杨慎引经据典,就是为了纠正一个错误,他认为“风筝”和“纸鸢”是两码事,前者是挂在殿宇飞檐的名为“铁马”、类似于风铃一样的东西,风吹之后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像古筝一样的声音。现在称纸鸢为风筝是错误的。
不过,从古至今,纸鸢是书面语,风筝是口语,妇孺皆知其为何物,约定俗成,杨慎的较真并未被世人认可。


 第616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