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河北辛集,出生在江西铅山,因此铅山是我的家乡。 清乾隆八年(1743年)编纂的《铅山县志》记载:“河口之盛,由来久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河口为赣、闽、浙、粤、鄂、苏、皖、湘等“八省码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这五大手工业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河口富商大贾云集,带来城市建设的繁荣。旧时,河口有“九弄十三街” 的说法。九弄是指:严家弄、周家弄、戴家弄、郭家弄、十字弄、小桥弄、石家弄、石狗弄、油篓弄;十三街是: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盘街、半边街、郑家街、火爆街、旗杆街、工字街、一字街、天星街、永庆街、兴隆街、新街等。街比弄多,这不可能。其实,这里的“九”和“十三”只是喻街弄之多。古镇的街弄,真要数起来,难以尽举。随着岁月的流逝,百年前的辉煌现在如同九弄十三街,在历史的长河中倾圮。有感于家乡显赫历史的不复存在,总有些鲁迅笔下阿Q的味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今天我要说的这条弄就是昔日河口的一个缩影,但没有资格列入“九弄”,它就是典当边弄。但这条长仅百来米的小弄东边横着严家弄,西边横着戴家弄,真不知道典当铺在哪,顾名思义,应该毗邻典当铺才名副其实。我大概有十几年没有走过这条小弄了。昨天在老街旧巷溜达,来到了典当边弄。我第一次注意了在这条弄堂的两侧,都是一家连一家的大宅院,现在虽然破旧不堪,但门面的轮廓还很清晰。 


 门上匾额“徽绍重黎”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从前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子)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重、黎是人名)。唐虞(尧舜)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司马迁写这段话就是为了说明他祖上是很受天子重用的重或黎的后代,只是因为西周时祖上不管天文地理去管军事了,所以把“司马”这个军职,改为姓氏,延续至今。言下之意,为自己怀才不遇,身受腐刑而愤懑不平。)我打听了一下这个大宅院(铅山人称“朝门”)目前唯一的住户,得知这家大宅院的创业人是安徽旌德程氏,民国期间来河口经商,所以第一个字应该是指安徽人的意思,“绍”在古文里有继承的意思。门额上题字,一般都是昭示身家显赫,或者鼓励后人进取。这里是第二个意思:徽商当继承古代先贤,为国之栋梁,经天纬地,继往开来。这口气不小!不过也并非虚言,程氏后代现在是铅山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承乃祖遗风,颇有建树。不过程氏后人早已经离开祖屋了。现在的三进大宅院,第三进已经完全坍塌,前两进格局未变,但破败不堪,仅完好的木建筑的雕饰,展示了徽派民居的特色。



 另外的一些大宅院,多数大门紧闭,有些内里已经脱胎换骨,面目全非。我有一个梦想,如果古镇开发旅游事业,全部恢复古镇原貌不可能,是否可以选择几处老街旧弄修旧如旧,重现名镇历史一隅?例如典当边弄,就有修葺的必要与可能,因为这是一处深宅大院相对集中的地方。不过,这只能是梦想。回头再看看典当边弄,只有花岗岩的封火墙基石,仍然厚重稳固,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磐石负重如故,无声地诉说着“九弄十三街”的历史,至于其原来的规制已经所剩无几。
第6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