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澳古说历史 2020-09-02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和《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传统文学中,这一年的历史风光无限,但1816年是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的喷发,这场被称为最可怕的地质灾难,使整个世界陷入了冰冷的境地,在嘉庆年间造成了万人恐慌的‘霜杀禾’,本文将细究这场爆发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这场致命的自然灾害到底造成了什么样子的影响?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图一 1840年. J.M.W Turner, Slave Ship

浓烈颜色组成的震撼景观

这幅画叫做《奴隶船》,在这幅火光连天、恐怖的海面掀起层层巨浪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让数百万人为之恐惧的惨痛事件。

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暴风雨的海面上巨大的深红色日落,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仔细一看,就能看到远处有一艘船在航行。船的桅杆是红色的,与天空的血红色、海水的病态的铜色相匹配,使画中各种物体之间的线条变得模糊。船的帆收起来了,表明它正在为台风做准备。在前景中可以看到许多尸体漂浮在水中;他们深色的皮肤和被锁住的手脚表明他们是奴隶,被从船上抛下。

与透纳在他的许多其他作品中对色彩的强调一致,这幅画的中心焦点是各种色彩的相互作用。绘画中几乎没有明确的笔触,物体、颜色和人物变得模糊不清。更确切地说,画中的物体是由它们的颜色来定义的,而有些物体(如奴隶的身体和即将到来的风暴)根本没有真正的边界,仅仅是由它们周围的颜料对比来定义的。最突出的颜色是渗入水中和船只的日落的红色,以及奴隶的身体和双手的栗色。

作为19世纪偏向于浪漫主义的绘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在当时人们都倾向于保守的绘画形式时,他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更为直观、让人瞠目结舌的绘画技法。他开发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以从近距离观察的自然中表现出感知力,从而以人类对视觉感知的旋涡状的各种光线,在油画中使用了十分大胆的色彩。

在19世纪艺术与科学相同迈步的恢弘时刻,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却使人逐渐失去了对美的工艺性,透纳却在这个时刻选择了十分令传统画家诟病的现代工业颜料:胭脂虫红和铬黄这样鲜艳但极易褪色的颜料,对于一幅能够流传百年的画作来说,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选择。这种工业颜料带来的感官性刺激的色彩感觉是传统研磨颜料无法相比的,所以如果我们尝试复原一下这幅画作刚出来的时候,恐怕就是这个样子的。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图1 修复版的《奴隶船》

然而透纳采用这种高饱和度的廉价工业颜料进行绘画并不是偶然的,这一切都来源于19世纪发生的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

在春天和夏天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了火山喷发带来的前景,火山灰在高空中带来的大雾使阳光变红并变暗,在人的眼中呈现了一种极致的对比。

这源于一种奇妙的科学原理:“瑞利散射”,这种散射在大气中会导致弥漫天空辐射,这也是天空为蓝色和太阳偏黄色的原因太阳几乎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方,此时太阳光在大气中要走相对很长的路程,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蓝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红橙色的光。

由于这种科学原理夕阳西下时明显减弱了太阳周围的蓝紫光,使得红橙色变得格外明显,所以在透纳创作的最高峰时期,这二十多年来猩红的夕阳为他的绘画提供了最为感官性的特点。

无夏之年的恐惧

1815年,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的活火山“坦博拉火山”突然开始喷发,喷发从4月5日一直持续到了7月中旬,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苏门答腊岛都能听见火山发出的巨响,留下了深700米、直径7公里的火山口,共造成了7.1万人死亡。

坦博拉火山喷出了数百万吨的浮石,灰尘和上亿吨的二氧化硫,覆盖了方圆100英里的方形区域,深度约为12英尺 。这些尘土随着空气排入大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气候,使全球温度下降了3度之多,这样的喷发使人们印象中的太阳总是带着“笼罩在迷雾中”中的印象,并且在接下来的夏天给世界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创纪录的寒冷。

这场严寒恰逢欧洲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于是造成了席卷欧洲列国的大饥荒,惨痛的战争被无夏之年所带来的气温变化导致雪上加霜,大量法国殖民地的劳动力被活活饿死,连法国本土都付出了惨痛的经济下滑的现象。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图2 火山深坑顶部是坦博拉火山的喷发而产生的

这场罕见的严寒对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破坏,间接地造成了英国作物歉收、粮食价格急剧上涨、饥荒、文化混乱以及印度霍乱和其他疾病的流行,整个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冰雹在砸下英格兰的每一寸土地。人们传出的俗语甚至都透露出了恐怖的民间气息:“1816年,1800个人死了。”

在德国,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未能解释这一切造成问题的原因,人们在谷物市场和面包店前示威,导致许多城市发生骚乱,纵火和抢劫。这是19世纪有史以来欧洲大陆最严重的饥荒。在1816年至1819年之间,欧洲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斑疹伤寒流行,其中包括因无夏之年造成的营养不良和饥荒。随着疾病蔓延至爱尔兰和英国其他地区,总共超过65,000人死亡。

这场灾害也波及到了中国,据文献记载,在1816年的河北、山西与山东、河南、江苏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霜冻灾害。甚至逼近了我国位于亚热带地区的南方和往常粮食丰饶的云南地区,当地记载:“风秕无收,斗米数千钱,民饿死者甚众”。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图3 1815-16年间中国极端天气和社会事件的位置

在嘉庆饥荒的高峰期,88个县中有29个地方官员上报了路有饿殍、大饥等情况。据记载称,人们因为饥饿而进食“观音土”。并且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于微生物产生的新型流行病,大部分人从云南逃灾迁移到了全国其他地区。

昆明女诗人李于阳也作诗感叹这一现状:“瑟瑟酸风冷逼体,携筐入市籴升米。升米价增三十钱,今日迥非昨日比。去岁八月看年丰,忽然天气寒如冬。多稼连云尽枯槁,家家蹙额忧飨饔。自春入夏米大贵,一人腹饱三人费。长官施粥还开仓,百姓犹倾卖儿泪。插秧祷雨尤欢声,方道今岁民聊生。岂识寒威复栗冽,谷精蚀尽余空茎。去岁无收今岁补,今岁十成不获五。”

然而,虽然人们都都无一例外的意识到了这场灾难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却并没有人能清醒的认识到这并不同以往的灾荒一样简单,嘉庆皇帝将这场灾难归咎于行政阶级对于自然形势的误判与积极度的缺少,“如果他们全心全意的勤奋处理工作,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小麦歉收,如果不及时播种,就不会有粮食供给给灾民。”道光将这种大型自然灾害的原因归咎于国家储粮的不备,官员怠政并非空穴来风。在以往的中国古代灾害事件中,洪水与其他自然灾害都是富有规律的,但是由于远在亚洲,人们并不了解欧洲以及其他地方气候变化对于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最终这场灾荒由清朝官员的积极处理逐渐缓和,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清朝被坦博拉影响后逐渐产生的疲态。这一事件被称为“道光萧条”。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中国一直享有经济稳定,人口增长以及强大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坦博拉对气候的影响使中国人容易受到西方的剥削和干扰。这使中国走上了逐渐衰弱的道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也随之而来。

论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的地质灾害——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图 41816年夏季气温异常示意图

改变世界的火山灰

在大多数现代社会中,要了解农业产出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但是在坦博拉火山爆发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自给农业。因此,农业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餐桌上的食物量,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一种作物严重歉收,连续两次作物歉收是都是十分可怕的。正如我们在云南省所了解到的,连续三季作物歉收,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而在许多气候本就温暖的地区,粮食短缺导致骚乱和其他动荡,印度的季风在1816年和1817年由于坦博拉的硫酸盐气体而延迟。印度少数城镇地区中空气的水分含量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导致霍乱细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引发了有史以来最致命的霍乱流行,被称为孟加拉霍乱。1817年11月,该病迅速蔓延,并在亚洲持续流行,直到1821年,有1万名驻印度的英军士兵死于霍乱,印度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十万人。专家估计,在全球范围内,由坦博拉火山引发的霍乱大流行杀死了数百万人。

异于印度、常年处于寒冷地带的瑞士,在喷发后的两个冬天,降雪量创历史新高,降雨量比平年多80%。居民报告地方政府说,整个夏季都必须给房屋供暖。1816年夏季异常寒冷的天气阻止了高山冰盖的融化,因此当1817年降温消退时,冰比平常多,因此瑞士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水。

长期堆积的冰也导致了北极的开拓,一场奇怪的逆流最终迫使暖风向北移动,致使北极冰层融化并形成了欧洲地区通往北极的新道路。而长期居住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因为无夏之年给北极带来的小冰期,被迫转入内陆居住。

或许,作为浪漫主义绘画代表画家的透纳在观察了“无夏之年”的独特而壮观的日落之后,发展了他的绘画风格。从无夏之年开始,自然界的光线在他眼中比景物本身更加重要,他模糊了自己对于现实物体的描绘,而是着重于天空、云层,与美轮美奂的海面,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的色彩绘画手法。而克劳德·莫奈认真的研究了威廉·透纳的技法,由此,印象派开始发扬光大,欧洲艺术在一片惊叹中走向了现代。

当全世界都忍受着坦博拉火山所带来的严酷寒冷时,未来世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了。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仍在探索这场生态灾难的历史影响。重新塑造了我们对1815年及其后各年事件的理解,探索这一灾难性事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