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十点历史君 2020-09-02

烧烤作为一种美食,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喜爱。各种小串,撒上调料,让我们的味蕾得到了无限满足。在平常上班的时候,不管工作多么疲惫,多么不顺心,找上三五好友,一起约着撸串子,任何烦恼都会在这烟火气中消失殆尽。有一句朋友圈的流行语:没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可见,烧烤的确有着非凡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美味可口,更是人们用来消遣的最佳方式。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烧烤的魅力在于它的老少咸宜,没人可以抗拒它的美味。不论是北上广深、亦或是三四线的小县城,处处都有人们撸串的身影。尤其是到了夏天,天气一热,烧烤店更是开得鳞次栉比,就连街边的烧烤摊都人满为患,一把烧烤串,一瓶冰啤酒,再来一盘毛豆花生,不管多么累,此刻也会得到精神和味蕾的双重欢愉。

而烧烤文化,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人们刚刚学会直立行走,燧人氏偶然之间学会了钻木取火,那时还没有发明鼎、碗等食用的器具,人们经过了茹毛饮血,发现熟的食物味道更加鲜美,而这时人们就学会了将肉类放在火上烤制,这应该是烧烤最早的历史了,虽然没有具体文献记录,但是祖先用火烤制食物,应该是世所公认的,而烧烤有经历了各朝各代的变化,才呈现了如今的模样,跟我一起看看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吧。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殷、商周时期,烧烤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烤制食物的方式,从远古时代一会发展到了殷商周时期,人们对这种烧烤类的美味,毫无抵抗能力,并且还在最基本的用火烤上,得到了制作方法的提升。

商纣王骄奢淫逸,疲于享受,就曾在宫中开设酒池肉林,史书记载:

九市,车行酒,马行炙。

这是当时纣王享受的场景,里面的炙,就是烧烤的意思。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诗经·小雅·瓠叶》中写道: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这句话就介绍了人们烧烤的工艺,炮的意思是烤,燔的意思也是烤,但是比炮更复杂了一些,炮只是单纯的将肉放在火上烤,而燔却是将肉切成小块烤制,炙的意思也是烤,将肉切成小块撒上佐料,在《礼记》中也有对燔的记录:

加于火上曰燔

也就是将肉放在火上炙烤,这也是商周时期最传统、最普遍的烧烤方式。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烧烤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们生活要比之前富庶得多,但是肉类却仍然是稀罕物,只有上流贵族才能享受的到。因此,能吃上一顿烧烤,在这一时期不仅是种美味的享受,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礼记》中曾有记载:

燔之食物,羊炙、牛炙、豕炙、鱼炙,还有了貊炙、腩炙、炙鸡。

可见,烧烤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局限单一的肉类,而是被有心人发现“万物皆可炙”。烤羊肉、鸡肉、牛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现世的机会。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秦汉时期,由于皇帝喜爱,烧烤文化盛行

相传刘邦登帝之后,十分喜爱烧烤类的食物,更是无“炙”不欢,汉昭帝也曾经举办过“烧烤节”。

《西京杂记》中有记载:

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常佐以烧烤鹿肝牛肚下酒。

因为皇帝的喜爱,烧烤这项美食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在宫中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烧烤人员。最有名的就是《烧烤图》之中的景象,我们透过画,还原了秦汉时期的帝王,吃烧烤旁边会有专人烤制,而且还有专人扇风加火,最后切成小块给皇帝享用。

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在秦汉时期,虽然肉类仍然是稀罕物,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但是秦汉时期并未严令禁止打猎,因此很多人靠打猎还是可以吃到新鲜肉类的。而烧烤的吃法,在百姓之中,同样也是一种享受,不过是得自己动手罢了。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烧烤得到传承,调料更加丰富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生活地理位置不同,饮食方面也有了较大的不同。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被称为“胡人”,其他的确的羌人最善“煮”,貊人最善“炙”,也因此,烧烤在貊人地区得到了传承,并将调料和制作工艺显著提高。在《东观记》曾有记载:

“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

在《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人们对烧烤调料就有200多种,而且书中记载了哪种肉配合哪种调料烤制而成,可见在当时烧烤是的确很受欢迎的。

《搜神记》卷七载:

“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泰始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

可见,在这一时期,烧烤的做法在貊人手里得到了传承和改进。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隋唐时期,烧烤文化普及,种类和吃法也层出不穷

唐朝是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一个朝代,不论是学术还是饮食文化都在这一时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传扬。在经过了前人不断改进,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对烧烤的制作办法,到了唐朝时期,烧烤方法已经基本成型,像模像样。

《隋书·王昭传》中说:

“温酒及炙肉,用石碳、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

人们在这一时期,对烧烤的要求也提高不少,就连用来烧火的木材都有较高的要求,也因此,烧烤在这一时期十分有名。

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得到了显著提高,种类也是层出不穷,《食鉴》有云:

有无心炙、逍遥炙、灵消炙、天脔炙、蛤蜊炙、蝤蛑炙、驼峰炙、牛炙、鸭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干炙满天星、金铃炙、光明虾炙、升平炙......

最神奇的是,人们竟然发现烧烤可以用来治病,《食医心鉴》中所记载的野猪肉炙、鳗黧鱼炙、鸳鸯炙、炙鸲鹆,就是作为药膳来治病的。

蘸“五辣醋”吃,能“治五痔瘘疮。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宋朝烧烤渐渐被冷落,而在元朝又掀起热潮

宋朝在历史上的军事能力很弱,但是并不代表宋朝的国力不行,恰恰相反,宋朝的文化异常昌盛,甚至隐约赶超唐朝的趋势。

烧烤在宋朝,各种制作方法没有改进,基本沿袭了前朝人民的经验制作,与之不同的是,烧烤在宋朝并未得到风靡,一般来说在冬天吃的比较多,在《岁时杂记》也说:

“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喝,谓之暖炉。”

而其中有一个历史上的误会,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很多人初看都以为八百里是距离单位,而其实是一种牛的种类叫做八百里,意思是烤牛肉。

后来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喜爱吃牛羊肉,在这一时期,烧烤又掀起了人民的热潮。甚至每当有宫廷聚会,烧烤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烤全羊。

人民对烧烤的挚爱,将烧烤文化再一次推到了历史的制高点。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明朝——清朝时期,烧烤工艺沿袭前朝,逐渐融入人民生活

在明朝,吃烧烤是人们的一大享受。《明宫史.饮食好尚》中有记载:

“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

明朝人民吃烧烤,要配上良辰美景,就连一场大雪也可以用来下酒,足以见到明朝人民吃烧烤,比起味道,更注重情调。

到了清朝,烧烤也成了宫中宴请贵宾的必备菜肴。清代杨静亭《都门杂咏·烤牛肉》有云:

严冬烤肉味甚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嫰,雪天争得醉烧刀。

在清朝,烤肉和冬天更配哦,人们进入明清,对烧烤的喜爱越来越高,不过其中的滋味大多都品尝到了,因此吃烧烤更是要看周围环境。

文化传承: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红楼梦》中也有一段记录烧烤的场景,宝玉等人围炉一起吃烧烤,蘸咸盐佐食之。与其说是吃美食,在我看来,在明清贵族眼里,吃烧烤从美食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自明清开始,烧烤的种类也好,做法也罢,基本和现代如出一辙,差异很小,这小小的烧烤文化,却是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才呈现了如今成体系的烧烤工艺,这就是烧烤文化的前世今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