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十点历史君 2020-09-02

古代的人殉制度,是一项在封建统治下而产生的“畸形制度”。在大多数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帝王驾崩之后,后宫的嫔妃要有一部分去殉葬。其场景惨绝人寰,等待她们的下场,都是一死。而完整的殉葬制度,并不只有所谓的人殉,一般还有牲畜、珠宝等陪葬,有时还会有专门说明墓主人的身份物件。而其中的人殉,无疑是最惨无人道的做法,却被历代君王所喜爱。在《论语·八佾》中记载这样一句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大概是,君王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才对君王尽心尽力,这并非是奴役性、强迫的。孔子提倡的人人平等,即便后世君王,尊崇儒家,却对人殉这一制度照样施行。人殉制度经过几千年的沉浮和历代君王的实施考量,几经撇弃却又被重新启用,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取消。今天,我们就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一下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人殉制度的起源背景

人殉制度,最早要追溯到远古的奴隶社会。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人群,是经过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最终男人占据主要地位。所以,那一时期的氏族首领都是男子,而且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最早的人殉制度,就是在远古时期,因为旧时的古人崇尚鬼神与祭祀的说法,只要出现灾难,就会以人和牲畜来做祭祀之礼,通常就是活埋或者用火烧死。借此来祈求福运。而首领死后,在其墓葬中,也会有人去陪葬。这样的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据考古学发现,最早的人殉现象,就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墓中的景象,是墓主人旁边陪葬几名别的尸体,从目中的位置,很容易区分哪个是墓主人,哪个是作为殉葬的。而且,从特征上看,陪葬者并非只有女子。可见,最早的人殉现象,的确出自远古时期。而且阶级分别清楚,即便是殉葬也有独特的制度。

从远古社会过渡到商周时期,人殉制度渐渐演变成宫廷的一种殉葬礼仪。而远古时期的人殉,太过简单,也没有详细的区分。这种现象,在商周得到了改革。在《墨子·节葬下》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人殉制度只要按墓主人的身份加以区分,天子至高无上,殉葬者几十人,其后是将军和大夫,按其身份尊卑殉葬数人。可见,这一时期的人殉已经有了发展的趋势。在《西京杂记》中也有这么一段:“广川王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毕戈,国内冢臧一皆发掘。”广川王喜欢伙同地痞无赖去挖掘古墓,曾经就挖出过周幽王的大墓,其中有很多女子殉葬。为人殉制度从远古到商周延续下来,留下了有力的证据。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人殉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几经撇弃再度启用

商周时期,由于朝代更替过快,而后的国家权力并未完全被周天子掌握,在东周后期,出现了群侯割据的政治格局。因此,人殉这一制度,不仅在天子身上,各路诸侯,甚至是朝廷官员,也大都可以按照如此制度施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不在单单是带来了杀戮,从正面意义来看,是结束了先前的几百年动荡纷乱的政权。秦始皇建立秦朝,并第一个称自己为“始皇帝”,将中央集权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人殉制度从这时开始,在民间或者官员之间,就极少出现了,而渐渐演变成专属于天子的待遇。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死后,墓葬中的情形: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日:“先帝后宫, 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 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其中秦二世的这句诏言很有深意,从表面来看,是说出了秦朝的人殉制度要求,后宫嫔妃是否需要陪葬,要看“非有子者,出焉不宜”,也就是依据是否有子嗣来评判。而这句话的深层意味,是秦二世登基后,为了扫除障碍,对兄弟姐妹十分残忍,而其后宫嫔妃多为其母,是秦二世集中政权的一种残忍做法。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汉朝兴起儒家之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被汉武帝所接受,并大力提倡。加上《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除专杀之威”,就是希望汉武帝能够撇弃以人殉葬的这种制度。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儒家学说极为尊崇。而孔子提倡的宽几待人,恰恰与人殉相违背,也并非是人道的做法。因此在多方努力下,人殉这一残忍的制度,在汉朝几经覆灭。这种殉葬的现象,在汉朝的确十分罕见,但却并未完全摒弃。比如在同一时期的北方匈奴,还延续着人殉的制度。在《汉书匈奴传》中就有记载:“单于薨,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可见,人殉制度虽然有违人道,却因为历史千年的传承,而没办法一时取缔,这也是古代统治的悲哀。

延续汉朝的儒家风气,即便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对待殉葬也十分少见。即便偶尔出现人殉现象,也是事由缘由,比起秦朝的强迫性要好太多了。人殉制度发展到唐朝,由于唐高祖李渊相当于揭竿起义,隋朝的暴行才导致官逼民反,所以登基之后,对待臣民都是以仁德之心。而唐太宗继位之后,更是大显帝王的胸襟,四海列国,无不臣服。人殉制度,在这一时期也是被极力打击的。相传,唐武宗李瀍重病之际,他平日里宠爱的一位才人,对皇帝情根深种,自愿殉葬陪着唐武宗。《旧唐书》中记载:“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结果唐武宗驾崩之后,这位才人果然一同殉葬。而这样的做法,却与之前的人殉,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细节也看得出,人殉制度在唐朝是皇帝并不愿意施行的,而如果有人主动愿意殉葬,那么也是人家的自由。从唐宋开始,人殉制度几经覆灭,即便有也是像上面所述,皆出自自愿为之。而这种覆灭的现象,却在明朝又再度被打破。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确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让江山重新回到汉人手中。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残忍的帝王。很多人都知道,当初同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都是死的死,发配的发配。而人殉制度再次被提倡,也是朱元璋定的制度。《明史》中就有记载:“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这里面提及的“伺寝宫人”,可并不单单指后宫嫔妃,还包括侍奉朱元璋的宫女,也都要一同殉葬。殉葬当天,其声势浩大,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相传,从朱元璋开始,似乎再无帝王殉葬的人数超过他。这种行为似乎与朱元璋晚年的性情多变有关。

朱元璋性情多变,源于他的出身,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让他时常感到不放心,到了晚年这种多疑更甚,看谁不顺眼就是一个杀字。而如此大批量的殉葬,可能正是因为他无法排解寿命将至的苦闷。而这其中,他也曾对一个嫔妃网开一面,就是宝庆公主的母亲张美人。相传,朱元璋临终之际,见到了自己年幼的女儿宝庆公主,而宝庆公主竟然不害怕这个冷血的帝王,反而安抚朱元璋,让朱元璋感受到了一点亲情。考虑到宝庆公主,这才决定放过了她的母亲张美人,这种情况,在明朝几乎是十分罕见的。后来的明英宗曾经主张废除过人殉制度,却在清朝再度被施行,没有子嗣的后宫嫔妃,都要殉葬。直到康熙皇帝登基,这一荒唐的制度,才被彻底取缔。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人殉制度有何影响和意义?

以人殉葬这种制度,原本就是中畸形、有违人道的做法。源于远古时期,并未开化的氏族首领,为封建迷信而创造出的一种行为。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也没有可取的地方,却被后代君王,如此痴迷这种人殉的做法。自古以来,皇帝想要寻求长生的做法,并不少见。秦始皇九层派徐福多次去寻觅仙山;即便是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也相信民间术士,炼丹服药之说。但都是徒劳,真到临死之际,才会把寄托赋予死后的世界,希望以人殉的方法,在死后继续做帝王。当然,这都是古代帝王的一厢情愿罢了。而这种做法,无疑是一项灭绝人伦的行为,其存在的意义,并未有实际的帮助,反而令统治者的江山,一度摇摇欲坠。

人殉作为一种特殊的“刑罚”,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但对殉葬的嫔妃和宫女来说,无疑是要剥夺她们年轻的生命。在这种制度的压迫下,也并非所以女子都老老实实地殉葬,在明朝就有想要逃跑的。而这些女子的下场,自然是无一幸免。人殉制度的大力提倡,可以理解为古代帝王的虚荣心与恶趣味,严重违反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对古代的女性,是非常不公平的。

从古代的人殉制度,浅谈古代封建统治下的辛酸

总结:

从表面来看,人殉制度的大力扶持,是古代君王不人道的做法。但其实反映的,还在古代帝王统治下女子的辛酸。像那些辛苦半辈子的宫女,将半生都奉献给皇宫,还有后宫的妃嫔,最后的生死也只在皇帝的一句话中。连生死都不能自己把握,无疑是古代女子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