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鹏论:听话听音 参透语言背后的深意

 坤鹏论 2020-09-02

俗话说,一流国家做棋手,二流国家做棋子,三流国家做棋盘。

这时候,就别去棋盘国家乱买了。真要下注,也就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大流氓国家,值得。

或者,现金为王,等两年,等一个惊喜的价格。

       ——南小鹏

一、不要高估当下的苦,不要低估未来的可能

黑格尔曾说过,我们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是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也就出现了两个人类永远逃脱不掉的规律,一个是经济周期总是周而复始,第二就是对经济形势的预判,总是一个概率结果,从来没有人能准确预测经济的未来,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包括索罗斯、巴菲特等投资大佬,他们都不能。

其实坤鹏论不太赞成大家把过多精力放在那些负能量满满的文章上,因为有许多事情,我们根本无法左右,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

充分认清当前的大形势,以及它会对自己带来的具体影响是什么?比如:公司可能会裁员,自己会失业,收入会下降等等。

然后,客观分析如果真的遭遇这些很悲催的问题,自己是不是能够承受,比如:银行的存款够不够失业半年而不影响生活品质?自己的技能能否顺利找到下一份工作等。

接着,摸清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是人工智能还是生命科学?寻找自己有没有机会投入其中,如果有,是不是可以马上开始,如果没有,需要补充什么样的技能。

最后,就是该吃吃,该喝喝,淡定地生活,努力地工作,投资要保守,看不清楚的时候,宁可什么也不投。

你看,你看,连万科的董事长郁亮都在说,“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有四个字:‘收敛’和‘聚焦’,这是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办法。”

人是短视的动物,正因为短视才会在焦虑中不断犯错,要不然那些专做焦虑的生意怎么能做得大,而且越是经济不好,越是它们如鱼得水的好时候。

有人说,人不要有昆虫思维,人不是昆虫,昆虫只考虑一个秋天或者一个春天,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很多事情在当下看简直就是迈不过去的坎,最苦最难,要死要活,但等一两年,甚至是几个月一过,你自己都会为当初的过度焦虑、恐惧笑出声来。

曾经有本书叫《增长的极限》,书中称重要资源将在20世纪末枯竭,在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系统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生产的增长最迟将在2100年停止,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几乎已成笑柄。

人类总是高估了未来几年生活的变化,却低估了未来十年、几十年的变化。 以现在的眼光和见识预测未来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是不明智的,人类在科技的加持下,真正实现了成语日新月异的效果,回想一下,10年前,2008年,你能预测到现在那些已经稀松平常的应用吗?

同样,做个稳妥的人,不要高估两年内的自己,也不要低估十年后的自己。

坤鹏论在2005年时开始琢磨买房,那时看了很多特别心仪的房子却不敢下手,因为一算贷款,要还到退休才能还完,可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收入是不断增长的,更不懂信用货币的常态就是年年贬值。

二、社会生存必备技——听话听音

有首歌这样唱道:“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其实何止是女孩,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别人心思,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满是误解,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对于别人的理解力,古人曾说:听话听音。

听话听音是人在江湖(职场)的必备技,有了它,你可以比别人更能听懂弦外之音和话里有话,猜透领导、同事的真实想法,少走弯路,直击重点。

以下就是坤鹏论总结的几个听话听音的招数,希望对老铁们有帮助。

第一,坤鹏论以前曾多次说过,凡是自己缺的,总会不自觉地反复强调自己有,比如:有些老板经常会和员工说,我这人最讲义气,跟着我干,不会亏待兄弟们!而事实上,这样的老板一到关键时刻肯定只管自己,翻脸比翻书还快,不拿员工当甩锅垫背就要阿弥陀佛了!

所以,在和别人沟通交流时,多关注对方反复强调甚至是夸大其词的事情,多半有问题的都在这些事情上。

第二,听话要听音,要听出弦外之音,中国人内敛,讲究委婉,说话是一门艺术,如何会听懂话,更是一门学问。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开始不好好说话,开始变得拐弯抹角起来了,明明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故作高深的绕上百十个圈子才让你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这样做很不利于交流,这是一种逆反,一种倒退,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显摆自己智商优越的产物。

比如:你的朋友对你说,“我的手机不如你的。”这句话看起来是夸你,实际上是说你喜欢显摆,没有什么了不起。

再比如:老板突然有一天说:“你做事很有想法!”听上去很像是表扬,但却没有下文,这时候往往是老板对你不满意了,可能是你经常不听他的,我行我素。

还比如:老板说你“发展空间很大 ”,这其实是在变相提醒,你现在比较差,离合格还有很大差距。

其实,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社会,又或者是在家庭,听有时候比说更重要,坤鹏论记得当年在学幼儿心理学时,老师说过,爱从倾听开始。

古人说,言多必失,所以让别人多说,你才能更准确地get到他语言背后的重点。

第三,突然有人开始奉承你,一个劲儿说你爱听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淘淘江水连绵不绝,这时候,你可要小心了,他肯定有求于你,所求的事情和他拍你马屁的程度基本相当。

第四,还有一种听话听音,其实是对方对你的试探,他不知道你的意见如何,又不想直白地询问,于是他会扯上半天,甚至抛出与他本意相反的观点来测试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立即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这个问题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咱们再沟通,如何?接着,你要根据最终对谁有益的办法进行分析,如果采取了对方提出的观点,最终受益者是谁,如果不是对方,那他的观点肯定是个对你的测试题。

第五,要明白沟通永远会有“透明度错觉”,“直接”、“真实”、和“诚恳”才是王道。

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专门研究了人们误解的来源,他提出一个概念叫“透明度错觉”,并认为误解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此。

透明度错觉的意思是,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甚至有时,这种表达不是言语性的,而是用行动、姿态甚至表情来发出。

而正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但实际上,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人一直是个很自信的生物,所以当他说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越是上位者,这种倾向越强烈,因为他明白的比别人多,所以在表达时,自然会忽略他认为谁都应该懂的部分,而往往这些部分的内容,别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沟通产生误解,信息接收者往往也有自己的问题,Heidi Grant Halvorson认为,人类都是“认知的吝啬者”,懒于思考,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这就叫选择性倾听。

据Heidi Grant Halvorson研究,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1.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这是人类最常用的方式,但也是误解的源泉。

2.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比较费力伤神的认知方式,人类只有在处理高级问题时才会调动它,比如:解答复制的数学题;在陌生街道开车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犯懒,成为认知的吝啬鬼,大部分时候会惯性地采用第一种方式,所以误解也就不断丛生。

第二种方式自然很好,但脑袋里总是绷着根弦,活得挺累,甚至因为都这般理智,生活都变得没有了意思。

所以,要想真正解除误解,双方不妨都变得“直接”、“真实”、和“诚恳”,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说话者都力求坦诚、清晰地表达自己,不要指望对方读懂你,如果是下达指令,就要求接收指令者再重复一遍,而听话者在听不懂时,就直接表示自己不知道,当接收的是指令,不管发号施令者是否要求,每次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并进行当面确认。

有人担心不婉转,不直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是,含糊不清的表达会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些细小的误解会不断积累起来,它们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成为你和别人人际关系中的一枚炸药。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