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重点清单 1.从企业经营本质寻找财务造假的本质。 2.从原材料下手造假。 3.通过外包协作进行造假。 4.通过存货价值核算方法的造假。 5.违规分摊,把成本搞成糊涂账。 6.盘盈盘亏也能人为调节利润。 7.用存货私设小金库。 8.不报毁损,搞虚假盈利。 9.以物换物里面有猫腻。 一、财务造假的本质坤鹏论一直强调,看事看本质,只有这样,才会让你从一团乱麻中快速找到线头,从而将其梳理得一清二楚。 那么,企业财务造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从企业运营本质看 前面已经讲过一个重要的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它永远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等式。 这个公式与利润表的联系是: 投入的资产进入到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从而转化为费用,这个转化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一定收入,那么,收入减去费用后形成的差额就是资产的增值额,也就是利润。 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主体,因此,这个过程也是持续不断地循环往复,企业的资产也不断实现增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养鸡场购买的饲料就是资产,将其喂给鸡后,就是转化为费用被吃鸡了,鸡下蛋,之后卖掉,带来了收入,鸡蛋的收入减去费用(当然还得包括除鸡饲料之外的所有费用)形成的差额就是养鸡场得到的利润,也就是养鸡场增加的资产——资产增值额。 于是,这个公式就可以变为: 增值后的资产=原本的负债+原本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其中:费用为原本资产消耗的部分。 资产的增值部分就是“收入-费用”。 所以,如果一件事能够用公式来表达,那么公式中的每个要素都是这件事的本质组合。 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围绕公式的要素使劲,更容易成功。 就像“销售额=流量×客单价×转化率”,要想提高销售收入,只要从流量、客单价、转化率这三个部分入手,将每部分做到极致,并有提升,收入自然增加。 再比如GDP,它的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贸易顺差 对照这个公式以及它的每个组成部分去看国家经济,你会秒懂不少以前看不明白的事情。 2.企业造假的两大动机 企业造假一般会出于两大动机: 第一,资产增值,利润增长; 第二,为了避税,隐瞒利润。 不管是什么动机,肯定要紧紧围绕“收入-费用”展开,也就是在“收入”或“费用”大做文章。 资产增值: 一是夸大收入,二是把费用处理得低。 夸大收入,一般是虚增收入,比如: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销售合同等。 降低费用,则是延缓资产费用化的进度,把本该进入利润表的费用继续让它们躺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上,比如:把研发费用大幅资本化等。 隐瞒利润: 一是压低收入,二是调高费用。 压低收入,把收入负债化,把收入放到负债里,比如用来隐匿收入的预收账款。 调高费用:一般表现为提前资产费用化的进度等。 所以,有专家这样总结道: 调高利润,就是费用资产化,或虚增收入; 调低利润,就是资产费用化,或收入负债化。 凭心而论,直接在收入上造假,并非上佳选择,因为收入是要有交易过程的,也就是有买卖双方参与,事情一旦牵扯到其他人,就会增加难度,就说签订虚假销售合同,也得对方认为利益足够才会配合。 而且,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一旦有第二个人知道,总会穿帮。 所以,收入造假不是没有,但由于存货企业比较容易控制,所以存货才是造假的集散地。 另外,坤鹏论之前也说了,货币资金基本可以相信,因为企业资金往来基本都要经过银行,让银行配合自己造假,那难度太高了,所以虚增货币资金很容易被发现。 3.存货造假的思路 存货造假的思路就是,为了虚增利润,作为资产的存货对应也要虚增。 而且,企业在造假时也将存货的整个流程无不用其极,比如: 采购阶段:将采购的材料一直挂在“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即使它们已经进入了生产、销售环节,并已经转为费用,但在企业的账上,它们还是躺在资产负债表中,赖着不走。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无中生有,伪造! 比如:伪造装运单、存货订购单、验收单等,为账上虚增的存货作证明。 生产阶段:还是费用资产化,也就是把应该流向营业成本的那部分“价值”一直放在存货里。 比如:某种材料已经被领用,但不结转成费用,或是材料假出库,造成最终的成本费用不实。 再比如:企业为生产需要将领用的材料自己制造成专用设备,但却还是把它们列入资产等。 销售阶段:例如人为调节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量,或者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等。 其它招数:盘点、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滥提或少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