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首次公布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在1965年给合伙人的信中,所以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把1965年认定为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的时间点。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根据巴菲特一贯的特点,公布投资细节的时候这笔投资已经完成了。 实际上巴菲特是从1962年开始购买伯克希尔股票的。 更确切的时间是1962年12月12日。当天巴菲特以7.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2000股,另付了20美元佣金给经纪人,真真是个好日子呀。 而到了1965年时,巴菲特已经成功掌控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虽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像苹果、微软、可口可乐、麦当劳公司那样把产品销往全世界,但这个名字在全球投资界也是响当当的。 就像美国小城市奥马哈已经成为全世界价值投资圣地一样,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名字也已经成为价值投资的象征。 现如今33万美元/股的价格也只能让我等望而生畏,不是不想买,是真心买不起。 但在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时,他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纺织品工厂,与投资一点边都靠不上。 一、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哈撒韦原本是两家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和哈撒韦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1790年,当时,塞缪尔·斯莱特在罗得岛州创立了美国第一家纺织厂。 这家工厂当时有一名叫奥利弗·蔡斯的木匠。1806年,奥利弗·蔡斯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成立了一家纺织厂——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并逐渐发展成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 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的纺棉量一度曾占到整个美国棉花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伯克希尔工厂用电量甚至占到英格兰州总输出电量的1%。 1929年,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与几家共同所有权的纺织公司合并,更名为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 市场上从来不缺赚了收入不赚钱的公司,当年的伯克希尔就属于这类公司。典型的有收入没利润。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纺织业提供了大量订单,但随着战争结束,纺织业的颓势愈演愈烈。 相比之下,哈撒韦纺织品生产公司的建立就要晚很多了,1888年,家里做茶叶生意的霍雷肖·哈撒韦和他的会计约瑟夫·诺尔斯联合其他人组成一个合伙公司,共同建立了两个纺织厂——艾卡什奈制造公司和哈撒韦制造公司。 其中一个叫亨丽埃塔·格林的合伙人知名度非常高,她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继承了一大笔钱,并且后来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也非常成功,当她在1916年去世的时候,为她的孩子留下了1000多万美元资产,那个年代1000多万美元意味着,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 不过她最出名的并不是财富和成功的投资经验,而是吝啬。她的小气无人能比,为此还赢得了“华尔街女巫”的称呼,被称作是“全美国最富有,最令人厌恶的女人”。 正是因为有格林这样的合伙人,哈撒韦公司才得以不断发展,工厂一个接一个建成投产。 不过当时美国南部地区盛产棉花且劳动力便宜,显然在原材料生产地建工厂更划算,为了继续发展纺织业务,便以新英格兰的温度和湿度更适合为由进行政治保护。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空调技术的发展革了新英格兰纺织行业的命,空调可以精确的控制温度和湿度,这样就没理由再将棉花从劳动力便宜的南方运到新英格兰了。 约瑟夫·诺尔斯的继任者,詹姆斯·斯坦顿眼看着一半的竞争者都将工厂搬到了成本更低的南方,新英格兰的纺织生意越来越难做。 雪上加霜的是,工厂里的工人因为接受不了反复降薪,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罢工,给工厂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失。 无力回天的詹姆斯·斯坦顿在1934年将公司管理权交给了儿子西伯里·斯坦顿。 西伯里·斯坦顿毕业于哈佛大学,年轻气盛又被委以重任。自认为可以拯救纺织行业的他,与兄弟奥蒂斯·斯坦顿一起构建了伟大的改造计划。 他们投入了1000万美元,给工厂安装空调、电梯和传送带,将工厂从纺织棉花改成生产人造纤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撒韦公司主要生产降落伞布料,承接了很多战争订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司成为当时人造纤维服装衬里的最大生产厂家。 不过短暂的生意兴隆解救不了日落西山的纺织行业。在这一点上坤鹏论还是有发言权的,当你身处一个夕阳行业,无论你多努力、多有才华,也改变不了行业下行的命运。 1954年凯罗尔飓风卷起14英尺的巨浪直接灌进了哈撒韦位于海湾街的总部,海水淹没了大量纺织机和纱布,使哈撒韦公司蒙受巨大损失。 不得已,两家日薄西山的纺织巨头走到了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