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夏目历史君 2020-09-02

每一个传奇故事,注定需要一个反派来衬托出主角的伟大与辉煌,就比如我们很多90后的回忆——《少年包青天》之中就有这么一个反派角色“庞太师”。这个人有多坏呢?在《三侠五义》之中对庞太师有十分详尽的描写,那就是说:

庞吉为国丈加封太师,原是个馋佞之臣,倚了国丈之势,每每欺压臣僚……明欺圣上年幼,暗有擅自专权之意。

从这样的描写之中便能够看出,这庞太师果真是个奸臣。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出身名门,官路亨通

但是这庞太师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整天和包公作对的大坏蛋吗?其实并不是,庞太师庞吉原型是为北宋名臣庞籍,他并不是一个整天作威作福的国丈,而是一个忠诚正直,敢于拿着命去直言进谏的好官,历史上的他其实并不比同时期的包拯差。

庞籍,生于公元988年,卒于公元1063年,在中国古代应该算得上长寿。而出生于官宦世家的他,其父亲为当时的国子监博士,家学渊博的庞家把心思都用在了培养家中子女身上,庞籍也没有辜负家中长辈的厚望,仅仅二十七岁便进士及第,之后的官路也可谓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什么大挫折,之后甚至担任过北宋的宰相一职,封爵颖国公,庞籍一生长寿与荣誉为伴,可以说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人生赢家”。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胆识过人,助帝掌权

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即便他是有官宦背景,一个官员要想爬到宰相高位那也只能够慢慢熬,而且熬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成,但是庞籍却成功的赢得了“宰相”这一殊荣。其中缘由还要追溯到他的站队和忠诚上这来。

仁宗皇帝即位时才年仅十三岁,年幼的他无力自行处理朝政,于是他即位初期并没有独立把持皇权,而是由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的,他24岁的时候,刘太后去世时,也没有把权力直接转移到仁宗手上,而是下了道遗旨,想让自己的闺中好友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原本以为自己的母后去世,权力就会回归自己手中的仁宗皇帝大慌失措,他没想到死去的母后还留了一手。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仁宗又怎么会真的把好不容易要到手的权力再拱手让人呢?他想要拿回这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但当时的大宋朝廷被刘太后统治了十余年,即便其去世了,威望与亲信依旧还是在。亲政党与亲后党两方各执己见,就皇帝究竟要不要亲政进行了激烈争辩,而庞籍在当时则是坚决拥护皇帝的亲政党。在当时虽有不少亲政党,但大多都是些清谈家,只是耍嘴皮子,并不会付诸行动,而庞籍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为仁宗能够顺利亲政做了很多的硬核贡献。

《宋史》记载:“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庞籍要求将刘太后让杨太后垂帘听政的遗召烧了,从这足见其胆识魄力。而此事之后,仁宗皇帝自然是对这个胆识与忠诚二者合一的庞籍充满了感激之情。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忠诚有道,敢于进谏

庞籍对仁宗皇帝的忠诚也并不是愚忠,仁宗顺利亲政之后,庞籍多次上奏进谏,提出了很多直男的建议,比如说要皇帝注意防止结党隐私;又比如说要多纳谏,而不是听由宰相权臣的。庞籍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丝毫隐晦,相当的直,与唐太宗身边魏征无异。

毫无疑问说话如此会令皇帝不舒服,更会让权臣忌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忠诚有道,他的浑身正气。而得益于此,他获得了朝野一致的称赞,即使是其政敌,在说起庞籍之时也是多为称赞。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虽是文臣,武略不凡

而且庞籍虽然是文官出身,但他却并非是个文弱书生,文武双全程度与后来的辛弃疾无异。那他的这个“武”到底体现在哪呢?“武”不仅体现在他高超的对敌应变能力,还体现在他敏锐的识人能力。

对敌应变需要军事部署,战略调整等等,庞籍在宋夏边疆任安抚使之时,与元昊周旋多年,不拉下风,可以看出这个武,因为武一定程度也包含军事才干。但或许有人不解,识才到底哪里就武了?我想说的是,庞籍的识人偏偏也就有“武”的成分,因为他识的是军事人才,比如名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若是不懂“武”——不懂军事,又怎能从众人中发掘出狄青,知道狄青所具备的军事理论与才干可胜任呢?如若不知“武”,定当不会举荐狄青。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而凭借举荐狄青这一功劳,庞籍其实就当可名垂青史。仁宗时期,大宋面对的敌人不仅是西夏与辽,就连大后方也出了问题——当时广西壮族发生了侬智高叛乱,抵御叛乱的宋军几乎是屡战屡败,毕竟广西地区自古以来作战能力就是相当强悍的。但庞籍举荐并重用狄青后(有多重用呢?甚至一反前规,劝说仁宗不用文臣去监督,让他大刀阔斧的打仗,给予了充分的自由),情况立马有了好转——狄青用奇袭之策一举平定了叛乱。

此战后,仁宗大发感慨说道:“青破贼,卿之力也。”

其实仁宗这样说也确实没错,若不是有庞籍如此强硬要求举荐狄青,并让他不受节制,没有阻力的统兵,狄青又如何来杀敌取胜?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能体现出庞籍的文武双全,其实庞籍全面才干的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得多谢大宋的重文轻武,虽然此政策使得武将受到节制,但却让文官的才干得以全面体现,如若不重文,文官还会带兵吗?不带兵,那些像庞籍一样有军事才干的文官又如何能够发光发热。凡事都有利弊,这话其实任何时候都适用。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一代贤臣,戏成奸佞

言归正传,由上文我们便能够知道,真正历史上的庞籍不仅忠诚有胆识,还是个文武双全的主儿,这和文艺作品里的他的原型庞吉可谓是天差地别,庞籍可真的是够冤枉,好好一个能够名垂青史的贤臣怎么就变成一个小说演义中做尽了坏事的大反派呢?

这与仁宗朝另一个叫做张尧佐的皇亲有关,此人是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在死后也确实被封为了太师。但是他也没有文艺作品中庞吉那么坏,最开始的时候,他也不过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但是“持身谨畏”,没犯过大错,只是一个相当普通政绩一般的地方官,而等到自己的侄女被皇帝宠爱,他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虽然本身无大错,但是他的才干就那么多,官做得越大,反而会越显得他的平庸,也算是德不配位,而加上靠着裙带关系成为重臣让人更加看得不顺眼,自然会被人所不齿,《宋史》之中就直接说他“嫪恩宠,为世所鄙”。后来更是被包拯等群臣随便找了个借口给弹劾了。

而文艺作品里的那些作者抓住《宋史》中这句话,并且把张尧佐的故事添油加醋,加给了庞吉原型庞籍,用以衬托包拯的正面形象。虽然使得包公包拯的形象更加的璀璨夺目,但是却偏偏误伤了无辜的大贤臣庞籍。


参考史料:《宋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