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老友记”中邂逅贝多芬的弓弦曼舞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9-02

8月26日晚,一场主题为“弓弦曼舞”的室内乐音乐会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小提琴演奏家黄滨与自己的三位好友:小提琴家王小毛、中提琴家苏贞与大提琴家马雯倾情诠释了贝多芬的两部弦乐四重奏杰作,四位在舞台表演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老朋友用精湛的演绎向这位音乐史上的不朽巨人250周年诞辰致敬。

弦乐四重奏之于贝多芬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交响曲领域进行的众所周知的颠覆性创造大多都在四重奏中进行了更私密、更极致的探索和预演,因此其留下的16首编号四重奏作品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室内乐的核心文献,但与此相对的又是其中的很多作品因对诠释者技巧和配合度上高度严苛的要求而鲜在国内舞台上公开演出。此番四位演奏家选择的《f小调第十一号弦乐四重奏“庄严”》和《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无疑正属此列,本身便彰显了音乐家们守正而卓然的艺术品位。

“庄严”四重奏伊始,四把弦乐器以齐整的力度奏响果断迅捷的下行和弦,独属于贝多芬音乐的紧张感呼之欲出,随后性格迥异的如歌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引领下娓娓道来,中提琴与大提琴则以娴熟而富于力度和弹性的短小动机轮奏,为音乐注入内在动力。第二乐章虽然在整部作品的结构中扮演平缓内敛的角色,但作曲家在乐谱上的标识却是“从容的小快板”,这一点像极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四位演奏家没有用刻意沉缓的速度来渲染肃穆庄重的音乐氛围,而是凭借澄澈醇美的琴声与和谐自如的对话将乐谱中的深刻意蕴挖掘表达得淋漓尽致。随后的两个乐章充溢着内在的舞蹈律动,通过四位演奏家举手投足间的默契交流,观众不难了解杰出室内乐表达的不二奥义——即建立在高度技术素养和合作意识基础上的心意相通。而作为一支非常设的四重奏组合,这种境界的诞生尤其值得珍视。

在《F大调第七号弦乐四重奏》中,四位音乐家的音乐个性彰显得更加充分:首乐章中大提琴家马雯的几次过渡乐句中对于力度和音色的细腻变化把控都令人印象深刻,以真正的桥梁作用指引并确立下一乐段的基调;同一乐章漫长的发展部乐段贯穿着传统的赋格手法,王小毛与苏贞两位演奏家对主题旋律承接重复的呼吸感、音响空间的立体塑造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获得者、拥有辉煌技巧的小提琴家黄滨则在第三乐章平实如钟摆般的音型展开中营造出如巴赫“恰空”一般层层递进、辽远广博的气象,其张力和震撼效果绝不逊于一首壮阔的交响诗,印证了最高级的演奏绝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妥帖精确、浑然无痕的情感表达。

当乐曲收束,四把弓弦营造的澎湃音场回荡在硕大的音乐厅空间中,这套通俗意义上并不“讨好”的曲目赢得了全场观众热情的欢呼与喝彩。这是贝多芬这样一位对生命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洞见、却依旧坚定地相信和呼吁光明的伟大心灵带给我们的震撼,也是四位具有扎实功力和虔敬态度的艺术家呈现给我们的美好,希望这样的“老友记”组合能够在未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