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粽子情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由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办,东营微文化承办的“微”青春有奖征文:书写青春,记录梦想、传递正能量......   

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微”青春有奖征文大赛 

粽子情

小时候,每到端阳前夕(我的家乡把端午叫成端阳),母亲都会包上各式的粽子,给家人吃,给亲戚朋友吃。

每年开春的时候,河边会长出许多长长、嫩嫩的芦苇,采摘芦叶基本就成了我的事,因为大人都要忙于集体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我就利用放学回家或礼拜天去河边采摘。有时为了挑选又大又宽的芦叶,会跑很远路去寻找,有些离河边近的都被人提前摘光了,我就带着一根长竹竿,头上用粗铁丝做个钩子,把外面够不着的芦苇钩到岸边上来采摘。

芦叶采回家后,我会根据长短和宽窄,分成30-50张左右叠成一捆对折扎好,穿在凉衣服的竹竿上,挂到屋檐下晾干,以防发霉。等到快端阳了,母亲就会把芦叶先要放在锅里用水煮熟,然后放在冷水里浸泡。其实,每次煮芦叶的时候是最诱人的,那浓郁的粽叶清香会随着锅内的蒸汽,飘得很远很远。

那个时候,每次看着母亲包粽子,我都喜欢在边上做些下手。一般的粽子用三片芦叶就够了,我就按着母亲的要求,叠在一起,然后用剪刀把根部剪平,再交给母亲。包粽子也是一个技术活。母亲熟练的将芦叶一卷,形成一个尖尖的圆锥状,放满糯米,然后把长的一头芦叶往前一翻,盖住米馅形成一个角,再绕回来往上一卷,芦叶超出的部分捏扁了往里一折,又形成两个角,扎上带子,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有时为了好看,母亲会单独用一张芦叶,缠绕成像个小船,扣在这两个角上,然后芦叶末梢一拉就收紧了,形成底部三个角、头部一个尖角的漂亮粽子。

为了区分里面包着不同的馅,母亲会弄出很多模样,有超长尖尖的、有三角扁扁的、有胖胖圆圆的,也有干脆留出一根芦叶梢的,还有在捆扎线上弄出不同颜色的,反正很多种。煮起来都是一大锅的,每次要烧很久很久,有时候半夜里还会起来,再烧一下,以防夹生。因为一旦夹生了,以后无论再怎么烧怎么煮,粽子都不好吃了。

现在超市里一年四季基本都能买到各种馅子的粽子,但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肉粽的,一般都是以白粽为主,好一点的放点赤豆或几颗花生,再好一点放上三两颗红枣。记忆最深的一次,母亲包了几个特大的粽子,每个粽子里面各放了个连壳的鸭蛋,给我上学的时候带到学校里吃。

虽然现在常有人途经浙江嘉兴站,会带上嘉兴特产粽子送给我,吃到有点特色的粽子很容易,但吃来吃去,我还是觉得母亲包的白粽里面加整颗的红枣最好吃。今年,有朋友知道我喜欢吃,专门给我包了很多的红枣粽,我几乎每天早晨起来吃上一到二个,每次吃每次都觉得这才是正宗的粽子味道。

再过段时间,又到传统的端午节了,祝朋友们吃着粽子,想着亲情;播下快乐,收获幸福!

作者简介:施炳刚,笔名方柔,生于1962年,上海崇明岛人,曾任部队文书,农场广播电视台记者与编辑。现从事金融证券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