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张俊荣老师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怀念张俊荣老师

作者丨张春慧     编辑丨张旋

很多年来都想给张老师写点什么,可是断断续续的一直没有写完。总是觉得自己的文字太苍白肤浅,不能表述老师一生的深刻与厚重,自己的文笔太粗拙简陋,不能描述张老师那颗高尚而伟大的灵魂。

我和张老师的小女儿小国是小学的同桌,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从一年级我们俩就坐在一起,她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在龙居乡中学当老师,我当时好羡慕。可是,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品学兼优的同桌却突然辍学了。我们几个同学去看她,她悄悄地告诉我们,她的母亲得了重病,几个哥哥要上学,父亲决定让她暂时停学在家里照顾母亲,给全家烧火做饭。我当时很替她可惜难过,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安慰了她一番,叹着气离开了。

过了不到一年,张师母就去世了。张老师就调到了我们村子的小学任教。又过了一年,张老师续弦,家里有了烧火做饭的人,我的同桌小国才复学了。复学后的她和我的妹妹同在三年级上学。

上六年级的一个冬天,我发现妹妹下午放了学老是回来的很晚,我就好奇的问她:“现在天本来就短,你每天晚上放了学不赶紧回家,上哪里玩去了?”妹妹争辩说:“我们几个同学数学题很多不会,放学后,张老师给我们讲数学题。”“哪个张老师?”我更疑惑了。我们村子大部分人都姓张,学校里有好几个张老师。“就是我们班小国她爸爸,我们的大张老师。”我终于明白了。张老师利用冬天农闲的放学时间,给基础差的孩子们补习数学。“我们班的同学都可喜欢大张老师了,他上课也很有意思,讲课也很明白,我们班的成绩现在可好了。张老师让我们拿第一呢。”妹妹兴奋地告诉我。

三十年前,社会上还没有有偿家教这个名词,张老师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放了学无偿的给村子里成绩差的孩子们补课。虽然,张老师没有教过我,从妹妹的话语中,我对这位大张老师开始肃然起敬。

初夏的一个傍晚,我正在大门外和父亲干活,忽然看见一个人在暮色中向我们走来。父亲停了手头的活,热情的和那个人打招呼:“张老师,上坡回来了。”“是的,你还在忙活。”那位张老师应道。我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抬头看了看张老师。他高高的个子,身体很是消瘦。天已经很热了,他还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最上面的扣子还系得严严的。他走过以后,父亲叹了一口气说:“当教师工资低,一个人的工资怎么养活一大家子,还得依靠种地。你看,张老师都干到多晚了才回来。”

吃了晚饭,已经八点多了。妹妹在方桌前写作业,一会儿皱着眉头走过来向我请教一道数学题。我一看是用数学法解应用题,我已经学了未知数,就教她用方程解,妹妹说:“我没有学方程,你得用数学法教我解。”“数学法我不会,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学习也很紧张,对她不耐烦的说。妹妹又思考了几分钟说:“我找张老师问去。”“张老师晚上不休息光伺候你们这些小屁孩。”我说。“就是,张老师说了,如果谁有不会的题,随时可以去问他。”妹妹理直气壮地说。说完,就跑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了,脸上展露出很轻松的表情。“你弄明白了?”我问道。“明白了,张老师一点我就会了。对了,我去的时候还在张老师家碰上了两个同学,都是去问题的。”“哼,你们这些小孩真不自觉,张老师不光白天给你们上课,晚上还上课。”我说。“就是,现在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学。”妹妹很得意的说。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更深了。

等到我初三学习化学的时候,第一堂课,走进来的竟然是张老师。我从同学们的口中得知。张老师在我们村的小学里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突出,得到了乡镇教委的重视和表扬。我们中学的生校长,多次向乡镇教委申请,终于将张老师调到了我们大张中学,让他担任初三两个班的化学老师。因为,张老师以前在龙居中学的时候就是教化学的,而且还是很优秀的化学老师。化学课有很多实验,我们乡村中学条件简陋,张老师就因陋就简,利用实验室里有限的资源给我们上化学课。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制作氧气的实验,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从课上我知道,白磷的燃点很低,燃烧的时候发出蓝绿色的光。村子里夏天所谓的鬼火,就是死人身体里的磷燃烧发出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化学的奇妙。

张老师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特别安静,连那些皮猴子们也很收敛。这都得益于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卓越的人格魅力。

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讲课的时候,他很少看课本。而且他上课的时候声音洪亮,表情严肃,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不时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内容,对于重点难点让我们多次训练。他上课的时候,不是光站在讲台上,而是在过道里走来走去,对于走神溜号的同学不时的敲敲他们的课桌提醒一下。上他的课,我们的精神都是高度紧张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张老师除了夏天穿长袖的白衬衣以外,其余的三个季节都穿蓝色的中山装。无论是穿白衬衣还是中山装,最上面的扣子都是系得严严的。即使中山装的领子挺长,但是他的长脖子还能够漏出来,他讲课的时候喉结一上一下,好像是要穿破外面松弛的皮肤钻出来一样。看到他突出的喉结一上一下的晃动,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我们的张老师他太瘦了。

张老师在课堂上不但向我们灌输了书本知识,还经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讲,你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多么辛苦呀,把你们送到学校里,要好好地珍惜这个念书的机会,将书念好,长大了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可以好好地孝顺父母,尽孝心也得自己有能力才行。他不但教书还负责育人。

有的时候,我们有的化学题不会,利用放学的时间向他请教,他都是热情得给我们讲解。如果我们还不会,他就会拿起笔在纸上一步一步地验算,直到我们弄明白为止。每次下了课,张老师的办公室里都是挤得满满的,向他请教问题的学生太多,张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学生们讲解,张老师的嗓子经常是沙哑的。曾记得,当时不仅是张老师,大张中学的所有老师,对待学生们的热忱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里。

我初中毕业后,张老师又教了几年就退休了。在教育岗位上辛苦了一辈子,退了休终于可以歇歇了。可是,他内退不久就得了绝症去世了,他去世的时候,工资刚刚领到七百块钱。

张老师干了一辈子教师,工资从几块,十几块,三十多块,最终领到七百多块,一直都是薪酬微薄,他一生过得都很清贫。九十年代中期,我们的国家经济开始繁荣,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这个时候张老师积劳成疾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多少位像张老师这样的普通教育者,他们一辈子扎根乡村,领着微薄的工资,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退休以后,甚至是没有干到退休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他们身上闪烁着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直、认真、坚韧、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虽然走了,可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却保留了下来,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隐忍负重,他们的不妥协糊弄,乐观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者我们,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们的这种精神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张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平凡的如田野里生长的庄稼,黄河滩涂里沉默的芦苇。除了我们这些学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更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事迹。他的生命在岁月里化为了一抔黄土,一缕青烟。可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却永远铭刻在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到了,我终于给张老师写了一篇小文。以此来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也了了作为他的学生,我自己的一桩心事。

作者简介:张春慧,东营区三中语文教师 ,一个热爱文学,喜欢文字写作的人。以文会友,希望在微文化相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