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忆恩师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教师节忆恩师

作者丨李希刚     编辑丨文姐

教师节快要到了,对恩师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忆的闸门,也不可抑制地打开了。

永远忘不了那双眼眸,明亮,清澈,睿智,真诚,充满了慈爱和浓浓的关切,那眼眸朝你一望,便仿佛看到了你的心里,让你感到如沐春风,又让你感觉,你的心事,在这双眼眸地注视下,会无所遁形。第一次见到这双眼眸,感受到那眼神中的真诚和关切,我的心便融化了,我认定,这就是母亲的眼神,因为,那眼眸中分明流淌着浓浓的母爱啊!

这双眼眸,属于我大学时的恩师,吴幼牧老师。

初识吴老师,是在1988年9月份,我刚刚迈进大学的校门。

第一堂精读课。踏着上课的铃声,一个娇小优雅的身影健步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在讲台上站定,目光往教室里一扫,同学们马上静了下来,每个人似乎都感觉到一阵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那是眼神的力量。

这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老师,身材瘦削,但充满了活力,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一股优雅的气质,那是一种高级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是我以前所有的老师所不具奋的。老师的脸上带着淡淡的,若有若无,但亲切的微笑,那双明亮的眸子,仿佛能把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里。老师的面容,是清秀的,美丽的,像极了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老师的出现,仿佛一道明媚的阳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老师的目光看到我了,老师在对我微笑呢!

如果说,老师的眼睛和笑容让我们惊艳,那么,老师一开口,更是让我们折服了。那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又带着那么一点点吴侬软语的味道,仿佛天籁之音,能把我们的心融化,把我们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动听的英语。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英语竟然可以说得那么好听,那么有味道。

老师介绍了自己,让我们喊她Comrade Wu。并说,她已经53岁了。这更让我吃惊。瞧吴老师那美丽端庄的模样,顶多只有四十岁左右。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她给我们讲了学习英语的意义,讲了学好英语的诀窍,讲了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讲了Practice在学习语言中的重要性,尤其给我们师范生指明了努力方向。

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发现我教的最好的东西不是我知道的东西,而是我要学的东西。”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创新。她又说,“我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总是常怀一种影响和指导年轻人的一种喜悦。你们也许有许多人现在不爱教师的职业,但是我敢肯定说,等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你会爱上你的工作和事业的。你们说,我为什么喜欢教学?”

望着我们期待的眼神,吴老师一字一顿地说,“那是因为,学生爱我,我爱学生!”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爱我,我爱学生,老师讲的多好!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听了吴老师第一堂课后,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精读课。

我很快了解到,吴老师是五十年代山东大学的高才生,与教我们泛读的宋忠权老师是同学,同事和神仙伴侣,曾在山大留校任教,因为性格耿直,坚持操守,得罪了权贵,被下放到了中学任教,后来辗转来到我们学校任副教授。

吴老师业务水平精湛,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教学工作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学生也是有着足够的耐心。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的英语发音有很多不准的地方。吴老师告诉我,你以后是要做老师的,发音不准是要误人子弟的。于是,吴老师一连用了好几天的时间,专门给我开小灶,不厌其烦地为我纠正发音。多少次晨曦初露,多少个日落黄昏,教学楼前的小花园里,鹰湖畔,都留下了我们一老一少师生二人的身影。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的口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为人师表的道理。

不仅我,全班二十八个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同学,在学业上都得到了吴老师的悉心指导。

吴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不厌其烦地悉心辅导学生,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

第一次远离故土和亲人到异地求学,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可想而知,白天还好一些,一到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便疯狂地想家。是吴老师,把慈母般的关怀,送到了每一位同学的心上。

那是一九八八年的一个普通的冬日。吴老师踏着铃声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同学们起立问好后,老师没有马上让同学们坐下,而是走到我的面前,一脸的慈爱,眼神中带着关切,"Is it your birthday?"

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望着吴老师真诚的目光,我蓦地明白了,今天,可不是我的生日吗?

我忙不叠地点头,"Yes!Yes!"

老师亲切地用手拍拍我的肩膀,"Happy birthday,my dear!"

然后,老师又大声向全体同学提议,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为我唱起了生日歌。

在那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我的眼晴湿润了。那个冬日,我感到了久违了的温暖。我不知道老师是通过什么渠道知晓我的生日的,但我深深感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用心。老师自以为很平常的举动,温暖了整个冬天。

吴老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是,不论哪个同学遇到了困难,有了困惑,有了问题,吴老师都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关爱着我们,为我们排忧解难。我们有了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吴老师说。有了什么烦心事,只要看到老师的那双关切的眼神,都会云开雾散了。在心里,我们早已把老师当成了我们的"吴妈妈"。

吴老师从来不会疾言厉色地批评我们。但是,往往她的一个眼神,就让犯了错误的我们无地自容。

有一次精读考试,翻译句子时,有一个词咋也想不起来了。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鬼使神差地,我把手伸向了桌洞里的课本。不知何时,吴老师站在了我的面前。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望着我,眼神中,带着一丝责备,轻轻地摇了摇头。瞬间,我脸红了,羞愧得无地自容。老师虽然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但那清澈的眼神,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老师用她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诚实做人,踏实做人。

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来自贵州的班里年龄最小的女同学卢祥桂因为受了刺激,跳楼自杀。后来抢救过来,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又是吴老师,不顾年过半百,身体不好,天天在家里炖排骨,炖鸡,熬鱼汤,上下好几层楼为卢祥桂送饭,并像慈母一样关心照顾开导卢祥桂。我们这些轮流陪床的学生,也跟着卢祥桂沾了光,一饱口福。在吴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全班同学都悉心照顾卢祥桂,直到她父亲来把她接回老家。我们每一个同学也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吴老师,就像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更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在吴老师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

大学毕业后,一开始,我还与老师有书信来往,后来,便渐渐失去了联系。可是,对老师的思念,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多少次梦回泰山脚下美丽的校园与老师相见,执手相望泪眼。工作十多年后,辗转得到了吴老师和宋老师退休后定居青岛的消息。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拨通了老师的电话时,十多年不见的,已年愈古稀的吴老师冲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一下子泪如雨下。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她一生教过的学生,何止千万,但却记住了我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学生。老师所做到的,我是终生难以望其项背的。

后来,大约在二00八年,我和大学同学王天鑫和邵新光相约前去青岛看望两位恩师。73岁的吴老师面色红润,满头银发,步履轻盈,走出小区老远来迎接我们,风采不减当年。近二十年未见面了,老师亲切地喊着我们的名字,与我们促膝聊天,说起当年的人和事,老师如数家珍,对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个夏日的午后,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2014年8月份,女儿考上大学后,我和妻带女儿去青岛旅游,特意看望了吴老师。吴老师见了已长大成人的女儿,很高兴,兴奋地带领我们参观她的雅居,亲切地问寒问暖,拿出糖果,泡上香茶招待我们。吴奶奶的博学广识,优雅的谈吐让女儿大为叹服,悄悄地告诉我,吴奶奶才是真正的老师。

2015年7月份,大学毕业25周年聚会,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名同学专程去青岛拜望了老师。彼时,宋老师已然辞世,八十岁的吴老师一个人生活。但是,乐观坚强的吴老师没有被悲痛击倒,仍然活得优雅而风采。老师仍然珍藏着二十多年前同学们寄给她的书信和名信片,与我们回忆起当年的那人那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谢师宴上,我和十几个同学,眼含热泪,面对着恩师那熟悉亲切的面容,饱含深情地合唱了一首《You Raise Me Up》: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 while with m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岁月在流逝,苍桑了我们的容颜,当年五十多岁的吴老师,已经是八十岁的耄耋老人,青春花季的我们,也已是人到中年,青春不再,但是我们心中那份跨越了血缘关系的浓浓的师生情谊,却随着时光的流逝,历久弥新。

最后,以一首《江城子》献给恩师,祝恩师健康长寿,乐享天年。

师生结缘在泰安。

母子情,重如山。

言传身教,桃李开满园。

学识操守皆堪羡,

品胜菊,质如兰。

恩师衣钵薪火传。

守阵地,在教坛。

三尺讲台,育人不知倦。

祈愿恩师身康健,

得长寿,乐天年。

作者简介:李希刚,从事教育工作,平时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抒发生活感悟,尤喜古体诗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诗文相伴,生活不孤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