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 尘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微      尘

文丨商怀芳        图丨曹新庆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熟悉的旋律,让我蓦然回首。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小村庄里那个打了一辈子光棍,做了一辈子好人的三哥。

 三哥年龄和我父母差不多,论辈份我喊他三哥。他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文化人,给他起了一个很优雅的名字“学堂”。可是父母走得早,没有看到孩子成为文化人的那一天。七八岁的年纪,学堂便成了一个孤儿,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父母留下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两间“风雨欲来几欲倒”的破屋。虽然学堂长得很帅气,棱角分明的脸,又瘦又高的个子,但外表已经不再重要。家里穷,没爹没娘,疏于管教的学堂长大了,没人给他介绍媳妇,学堂成了光棍汉,村里人喊他“光棍子”。

 被贴上“光棍子”的标签后,学堂在村里老觉着抬不起头来。特别是看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他都躲着走,老怕惹来闲话。他的情感是脆弱的。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和我们这群孩子玩。因为我小时候爱哭,他喊我“哭chen子”至今我不知道这个外号怎么写。但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看到我哭,他总是先喊外号,再喊乳名。这时候我会彻底被激怒,由哭变成嚎。有时候我会还击,喊他“光棍子学堂”,他也乐呵呵的。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堂有了一些觉悟。他似乎明白了钱是好东西,他要挣钱去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的光棍子开始考虑人生了。他去了内蒙古草原,给牧场的老板放羊,管吃管住,一年有2万块钱的收入。相信头顶高天淡云,脚踏如茵绿草的生活是惬意的,因为学堂回家时村里人发现他胖了。

 草原是美丽的。我已经连续两年在六七月份去草原,我喜欢草原一碧千里的辽阔。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灿烂的花,让人流连忘返。面对着空旷的草原,看着成群的牛羊,我就想起学堂。如果他此时在牧羊,他会想什么,是想他的爹娘,还是想象他心目中的女人的模样,还是想那两间风一吹就要倒的屋子……

 几年下来,学堂有钱了,他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他也想找一个能和他携手一生的新娘。他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不知从何人何处买了一个媳妇。

 记着一个中年男子在一个冬日下午的三四点钟的时候给他送来了一个女人,又瘦又小,看着非常可怜。村里人沸腾了,“学堂找上媳妇了!”不大会儿功夫,传遍了整个村庄。大家都跑到学堂那两间破屋里看媳妇。从下午三四点钟到晚上八点钟家里是热闹的。我们几个小孩不断起哄,学堂生气地斥责我们。他多么希望自己和新娘有单处的时间啊。这时候外面来了一辆警车,带走了新娘,也打碎了学堂的梦,学堂瞬间变得一无所有。这个女人精神有问题,是被拐骗来的。学堂以后的日子里更加沉默了。也许命运注定要他孤单一生。

 寒来暑往,渐渐地学堂放羊放不动了。他不能再去内蒙古草原打工了。这些年他根本没有积蓄,放羊挣得钱被骗了一次,其余的都零零碎碎地借给了乡亲们。他也不记账,时间长了,他都不记着借给谁了。他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那五六只羊。我每次回家,看着他一瘸一拐地拿着小凳子去找村里的老年人下棋。我会远远地喊他“三哥,我车门没锁,帮我看看车”。他会很愉快地答应着,拿着小凳子坐在我车的旁边,像极了小时候我找不到父母时,他会领着我到处找。

 学堂坚决不去敬老院。他离不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小村庄。他常跟村里人聊天,“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有多少的无奈和悲伤,无法用言语去表达。

 前年腊月的一天,学堂家的母羊要生,天气异常寒冷,怕羊冷,他点了一把火,给羊接生。长期无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使他身体早已被掏空,他一头栽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他就这样走了,生命终结在了六十五六岁。他的羊和那刚刚出生的羊宝宝被一个乡亲牵走了。乡亲们凑钱给他办了一个风风光光的丧礼,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都是沉默的。整个丧礼的气氛非常闷。

 每次回家,我都会去村里大坝的那片树林里走走。我会远远地看看村西边的那一抔抔黄土。三哥的坟上是不是已经杂草丛生了?耳边又响起他那句话“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三哥是一粒微尘,在人世间漂泊了六十多年,又回到大地的怀抱,归于平静。

编辑丨任晓娣

作者简介:商怀芳,网名:平淡是真  喜欢平平淡淡的日子,安于简简单单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