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的味道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年的味道

作者丨王效东    摄影丨孟晓峰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乡下过年的乐趣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临近年前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有认认真真清理卫生的习惯。扫房子、扫院子,把屋里屋外,房前屋后,旮旮旯旯全部清扫干净,过一个干净、温馨的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过一个辞旧迎新、大吉大利、喜庆祥和的春节。

 腊月二十三,两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下午,娘和两个姐姐早早的和面、调馅、包饺子,为全家准备好小年夜饭 。哥哥也早已把一大缸水打满,烧火煮饺子。

 晚饭后,父亲率领家里的男子汉——哥、我和弟弟,在灶台旁摆上桌子,桌上供上馍馍、糖、饼干、水果,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甜了嘴,上天言好事,不好的事别说。”说完叩头,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娘和姐姐劳作了一天,最后的辞灶是不能参与的,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腊月三十下午,炸年货。父亲将鱼洗净,放上佐料腌制;将白萝卜擦成条,放好佐料和盐,伴上适量面粉待用;把藕切成片,肉剁烂,调好馅,和好面糊,一切准备妥当,开炸!姐姐烧火,父亲掌勺,顺序是先炸白萝卜丸子,再炸藕盒,最后炸鱼。炸完后,锅里留下少许油,炖上白菜、肉、豆腐,就是全家香喷喷的一顿年夜饭。哥哥领着我和弟弟又把院子清扫了一遍,俗语有:“大年初一不扫院子”之说。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守夜。父亲将处理好的猪头、猪蹄子放入大锅码好,放上佐料,添满水,大火将水烧开后,文火再炖五个小时,晚上十二点,一锅浓郁清香地打猪冻的水就煮好了。这时父亲将煮好的猪头肉切下几小块,逐一分给娘和俺姊妹五个,弟弟的那块最大,我次之,娘、哥哥和姐姐的最小。当初,我和弟弟都觉着占了不少便宜,高兴地美美地睡去。

 大年初一,放完鞭,吃完饺子,大人孩子都穿上新做的衣裳,走村串户,给长辈、给亲戚、给朋友磕头拜年,不亦乐乎。累,但充实、高兴、满足。

 长大后,到了城市里生活。过年,虽然家家户户贴对联、福字,放鞭炮,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但总是感觉少了些乡下的气氛和内涵。

 现在,父母已去世多年,每到过年甚是思念。

 现如今每年都要和岳父母、兄弟姊妹一块过年,十多年了,也照样温馨、快乐、笑语满堂。

 每年的腊月,岳父、岳母都要腌上满满的一瓶腊八蒜,买全全家过年用的鸡、鱼、猪肉、羊肉、牛肉、枣、糯米面、面粉、蔬菜等等,把年的味道、家的味道,打理得有滋有味。满足了子女的味蕾,劳累了老人的身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十几年了,都按老人的习俗,年三十晚上吃牛肉饺子,大年初一早上吃韭菜饺子,从没变过。既有家风的传承,又有顺为孝的含义。特别初一的饺子,有肉馅的、有钱的、有豆腐的、有糖的、有枣的,说是有钱花、有甜头、有福气、有盼头、有吉祥,让我们多吃不少。满满的民俗,满满的情趣。

 大年初二,是真正一家大团圆的时刻。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都穿上新衣裳集体向老人拜年、报到。今年,全家第一个政策性二胎、内弟的女儿玥玥小宝贝正咿呀学语,呜呜呀呀甚是喜人,既棒棒哒又聪明,定会给今年的新春增色不少。

 饭前,岳父、岳母还有一个重要仪式,给每位晚辈发压岁钱,无论年龄大小每人一份。我五十多岁了岳父、岳母还给我压岁钱,我还能痛痛快快说一声谢谢爸妈,真幸福!

 发完压岁钱,吉祥、喜庆围坐一团,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满满的美酒,向父母问好,向父母敬酒;然后互敬,互相问好。把一年的苦累、不开心全部抛开,把一年的喜悦、成就向家人分享,满满的喜悦,满满的祝福。全家人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祥和、温馨、幸福。其情其景,让人留恋,让人回味,让人难忘,让人向往。

 我向往家睦人和,也思念过年的味道……


作者简介:王效东,垦利区工作,公务员,爱好读书、唱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