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年集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赶年集

作者丨张兰阁

 很喜欢年集上的那种热闹气氛,虽然已有若干年没有赶年集了,但儿时赶年集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腊月二十四是马镇广集,望参小学刚放寒假,因期末考试成绩年级前五的缘故,父亲说带我去马镇广赶年集。马镇广离我村有三里路远,那时出门靠步量,我感觉已经是相当远的路程。我攥着母亲给的五毛钱,跟在父亲后面,踏上了去马镇广的路。我们抄近路直奔大集,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听着像敲鼓声,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我加快了步伐,怕错过了鞭炮市场的热闹场面。

 过去的马镇广集呈丁字型,我们从丁字尖进入集,集比平时往西延伸了很多,入口是些卖鸡蛋、米面的大爷大娘,赶集的人穿梭于集市间,脚步匆匆,神情忙碌,让人觉得似乎急着赶场子。熟人之间相互寒暄,“赶集蛮,三哥?”“是啊,壮实(小名),你也赶集啊!”“买点啥?”“先转转看,反正还有二十九穷汉子集,这集缺的下集买,有可能便宜!”“大过年的,别算计了,差不多就买上吧!”“先转转,俺走了哥。”“嗯,走吧!”……

 往里是菜市、肉市,鞭炮声越来越近,我急着往前走,父亲怕走丢了,心焦了句:“急挠啥?”来的时候一路小跑,集上挤不动,感觉后背潮乎乎的,尽管寒气从衣领、袖口往里钻,仍觉得冒热气。父亲边走边采购年货,我心却飞到了鞭炮市。每年鞭炮市都有不少热闹看,小伙伴们回忆起来津津乐道。怕错过了好场面,每响一阵鞭炮声,我心里那根弦就上紧了一圈。

 肉市、布市、衣服市都没有啥可看的,我的心也压根不在这里。但突然看见了同学小丽,正在跟她娘买过年的新衣服,她似乎也发现了我,悄悄地躲到了她娘身后。那时候女生穿件红衣服特别带劲,只有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才能给孩子买身过年的衣服,如果再穿上双条绒棉鞋,那简直就像刚过门的新媳妇。小丽出现让我的心从鞭炮声中回到了集上,看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我的心飘飘然。

 鞭炮市上已摆了许多鞭炮摊,离摊点不远处挤满了看热闹的老少,鞭炮市处于低洼地带,斜坡、屋台是看热闹的位置,我想找个离摊点近点的位置,父亲不同意,说是怕让鞭炮炸着。我们在屋台上找了个位置,虽然远点,但地势高,对鞭炮市一览无余。

 过去卖的鞭炮都是土爆仗,有黑火药的,有电光的。相比黑火药的,电光的更响,傍晚能看到闪亮,爆炸威力很大。卖主一般推着自行车,车上放着木箱,有点像过去卖冰糕的箱子,箱子旁边插跟竹竿,是试放鞭炮用的。摊位相互有一定间隔,既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又便于有试放空间。

 卖鞭炮并没有什么看点,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看热闹的,在于卖主如何推销自己的鞭炮,而试放鞭炮便是最大的看点。我们找好位置,大戏还没上演。卖主都相互抻着,按兵不动。有的买主问问价格,有的说试放一挂吧,听听响不响。卖主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极少数买家赶着回去的,实在等不了便买几挂回去了事。

 大约巳晌午时分,眼看赶集的人来得少走得多了,有的拿出25响地放一挂,吸引一部分人过来;有的拿出一挂电光炮,响声清脆,没有一个哑的,又把人吸引到他那边;有的拿出单个的轰天雷,一声闷响,胜过雷声,能感觉到地在颤动,人们挤着去买。摊主相互拿出看家的鞭吸引卖主,由开始零星的响声逐渐变得密集起来,直到最后鞭炮市场烟雾缭绕,响作一团,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整个年集的鞭炮市进入高潮。

 极个别的摊主或许是因为鞭炮受潮,或许是赶鞭技术差,拿出挂鞭来试放,哑了一半不说,响声也不清脆。没有买主光顾,只好收摊走人。那时买鞭也有学问,之所谓“三分靠判断,七分靠运气”,卖主都会拿出看家本领来吸引客户,鞭炮卷得实,药放得足,而客户买到手不一定是好鞭炮。买主一般找比较熟且信得过的老卖家。在场那么多人,大都是为看热闹,“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有的时候因为看护不善,炸了摊位的情况也会发生。

 接近晌午,鞭炮市的噪杂声渐渐平息下来。父亲买了几挂鞭,带着我离开鞭炮市。我感觉意犹未尽,似乎缺了点什么。但年集就是这样,期盼的东西很多,事实却如过日子一样平淡,并不是每个年集都会炸个摊,闹点动静。

 取缔了鞭炮土作坊,如今的鞭炮市都变得宁静了。尽管年集依旧熙熙攘攘,但热闹的鞭炮市已是回忆中的风景,而这种风景只有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才能读懂。

作者简介:张兰阁,山东利津人,出生于七十年代初,喜爱东营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