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看着它变成蝉【微感动】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我想看着它变成蝉   

作者丨薄纯翠

 小区里种了很多树,每年的夏天,我们都在蝉的引吭高歌中度过。那清悦的蝉鸣如一场场有专业指挥的大型音乐会,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众所周知,蝉的幼虫生于地下,靠吸食树根汁液打发漫长的时间,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其寿命虽然很长,但几乎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十几年的苦苦等待只换来一个阳光灿烂的夏天,在这个酷热的季节里,它的生命在绽放的同时也将要迅速走向终结,所以它要抓住有限的光阴,不停地鸣唱,来高歌生命的美丽。

 我儿子很早便从《大百科》上了解了蝉这一悲剧性的命运,所以在他5岁的那个夏天,他对于小市场上兜售的蝉的幼虫(我们这里很多人称它“消息牛”)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虽然这种东西用油煎来吃味道极其鲜美,他也不要我去买。

 某个黄昏,他的爸爸一时心血来潮,忍着被蚊虫叮咬的痛苦,捉来两只胖胖的“消息牛”。儿子见了,非常兴奋,他把它们放到餐桌上,眼神便追随着这两个呆头呆脑到处乱爬的小家伙游弋,再也不肯有丝毫的放松。

 等玩得差不多了,他爸爸便同他商量:“咱把它们用油煎来吃,怎么样?”

 “不行!”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儿子的态度异常坚决。

 他爸爸不由得一愣,忙问他:“这东西很好吃的,你为什么不想吃呢?”

 “我想看着它变成蝉。”又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其诚心不容置疑。

 儿子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刹那,我和他的爸爸都有些惭愧,大人的世界里,除了吃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由于人类贪婪的天性,多少可爱的小生灵变成了盘中餐,腹中食,人们在胡吃海喝、酒足饭饱的时候,又有几人心存怜悯之心呢?

 在一篇文章中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教育不光要教会我们怎样掌握知识,而且要懂得怎样去爱,更重要的是懂得疼痛。如果仅仅以个人的爱去支配世界,那么这种爱往往是一种掠夺和侵犯。”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孩子与小动物是天生的朋友,作为父母,一定要小心守护孩子那颗无邪的童心。

 那一晚,在我们的大力支持下,儿子的这一愿望实现了。当那两只“消息牛”扒在客厅的纱窗上艰难地褪下它棕色的外壳,当它们在夏夜的清风中颤动着那薄薄的淡绿色的长翅,当儿子兴奋的尖叫如蝉鸣般在室内乍响,我突然间就有些久违了的感动。这两只蝉在寻找光明的路上不幸被孩子的爸爸捉到,却又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儿子,逃脱了盐水的腌渍,油锅的煎炒,明天,它们将要在耀眼的阳光下一展歌喉,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结局吗?

 第二天的清晨,阳光明媚,儿子把又黑又壮的两只蝉带到楼下放飞了,在它们飞走的那一瞬间,儿子一脸虔诚地说:“蝉,祝你们好运!”也许蝉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但阳光和清风会让它明白孩子那美好的祝愿。

 几天后的一天上午,我去关阳台的窗子,意外地发现纱窗上静静地趴着一只蝉。当时我突发奇想:“莫非这就是孩子放飞的那两只中的一只?它的回归是为了感恩?”待仔细琢磨,这怎么可能!蝉哪有这样的灵性。

 不过,我却开始为儿子有如此善良的心灵而感动了。

作者简介:薄纯翠,河口区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老师,生于1976年。自幼爱好文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喜欢和孩子们共同欣赏汉语言文学的美好,又比较感性,曾被学生称之为“爱哭的文艺青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