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消息牛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摸消息牛

文、图/行万里路    编辑/任晓娣

 麦收完成以后,过不了几天,窗外就能陆续听到消息(蝉)的叫声。那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声音,人们往往会略带欣喜地说,“听到消息叫了,真到了热时候了”。仿佛有了消息的叫声才真正进入了夏天,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晚上可以摸消息牛(蝉蛹)了。

 夏天农村的傍晚,夕阳刚刚落下,阵阵炊烟从家家户户的房顶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柴草和饭菜的香味。一天的余热还未散尽,丝丝凉风吹来,让人顿感神清气爽。被太阳烤蔫了的大地上,各种生命似乎刚刚醒来,慢慢恢复着元气,准备迎接一天中一个新的生命活跃期。

 小时候,我和其它孩子一样,也喜欢摸消息牛。放学回来,我总要到院子里树下找消息牛,先把树从下到上看一遍,然后重点看地上的消息牛洞。看消息牛洞是有学问的,树下有各种小动物的洞,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果洞口有食指粗,一眼就能看到洞底,而且洞口有爬行过的新鲜土的印迹,一定是消息牛上树了,要仔细往树上看,如果爬高了,要用竹竿打下来。消息牛的洞口比蚂蚁洞大一点,看上去黑黑的,看不到底也看不到壁,洞上面是一层薄如牛皮纸的土,洞口就在土层的中央,土层下面是悬空的,就像一个小小的陷阱,坑的大小基本容得下一个成年人的食指。摸消息牛时,用手指轻按一下洞口,牛皮纸土层立即被戳破,落进下面的小坑里,指尖立即摸到消息牛的两个大钳子,钳子会自然的抓住人的手,有点疼,然后利用钳子夹手的力量,顺势将消息牛慢慢提出洞口。

 因为屋子里热,晚饭一般在院子里吃。只要不是农忙,要尽量早吃饭,因为天一擦黑就会上蚊子,蚊子似乎格外喜欢叮人的脚,让人饭也吃不消停。一放下饭碗,我就到树下去找,这时消息牛往外爬的比较多。在家找一遍,还要到爷爷的院子里去摸,再到屋后面的小树林去摸。小树林里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地面看不清了,再看树干,最后要把眼睛紧贴在树上才行。摸消息牛不用什么工具,最多有人拿个小树枝用来戳树下的洞,主要靠眼睛看,几乎没人打手电筒,因为电池贵,舍不得用。有时在一棵树下仰头看上半天,感觉有个消息牛在那里,找个树枝却打不下来,原来却是个树瘤。听大人说,下雨天消息牛出得多,我就经常盼着下雨,大白天冒雨到树下去找,有时趟着水找,一阵风吹过,树叶上的雨滴纷纷落下,淋得我浑身是水却全然不顾。

 我摸的消息牛有多有少,摸到了就拿回家放到咸菜瓮里腌起来,放的时候要小心,必须要放到咸水里,不要放到凸起的咸菜上,否则,第二天清早它会脱了壳,变成知了飞走。往瓮里放的时候,我经常产生自责的心理,感觉自己太残忍了,把一个个刚刚出土的生命无情剥夺了,但这只是瞬间的想法,看到大家都在摸,也就不再去多想。

 家里蒸干粮时,娘就把瓮里腌的消息牛捞出来,洗干净,一起蒸上。吃的时候,我总是很仔细,不舍得大口把它吃掉。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是想细细品尝:先慢慢把壳剥去,从那对大钳子开始,然后是那黄中泛绿的未长成的翅膀,再是腹部,最后是它的脊梁。

 近几年,摸消息牛的人越来越多,装备也越来越齐全,除了那令人炫目的手电筒,还有驱蚊香水、防蚊叮咬的服装和自制的小工具,有些人不惜驱车到几十公里外去摸消息牛。晚上,一些路边树林里星星点点,像一只只萤火虫在飞舞,那是一只只手电筒在晃动,绵延几十公里,甚至更长,成了夏夜的一道景观。有些胆小的人,现在胆子也大了起来,为了找消息牛,平时大白天都不敢去的荒草树林,现在晚上打着手电筒也敢进去。甚至有的人在树干上粘上透明胶带,使消息牛无法向高处爬。我有时担心:这样下去消息牛会不会消失。

 我小时候,摸消息牛的基本是孩子们,可今天的孩子除了对吃还有点兴趣,对摸消息牛似乎并不热衷,可能是怕天热、怕蚊虫叮咬,怕辛苦,所以他们也感受不到那种乐趣。相反,却是当年摸消息牛长大的那些孩子,虽然现在已步入了中年或老年,他们却仍然乐此不疲,或许是为了给子孙辈展示一项技能或是一道美味,或许这项活动承载着他们年少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作者简介:行万里路,垦利人,70后,喜欢读书、旅游、厨艺、朗诵、写作、书法、音乐,没有一项精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