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抠截留猴——童年记忆系列

 简心素文 2022-12-05 发布于江苏

抠截留猴

——童年记忆系列

每年伏天,是我们孩子们抠截留猴的季节。

截留猴是截留的幼虫,我们这地方叫截留赘,金蝉子,有的地方叫老神仙,实际上就是知了猴。截留猴生活在地下,吸着树根上的汁子长大,据大人们说它在地下生活四五年,有的七八年才长大。到了夏季热伏天,发育成熟了的截留猴就要破土,来到世间繁衍生息,度过短暂快乐的一生。

截留猴出土有一个规律,就是在每天的傍晚日落的时候,这个规律被人们发现后,就成了截留猴一道难过的坎难躲的劫。

截留猴也很聪明,它先把洞挖到地面,留一个小小的观察孔,等待时机成熟就破土而出,快速地爬到附近的大树上,蜕掉自己的外壳,变成会飞的截留了。我们这里有一句谚语说,截留猴上树瞪起眼来,说的就是这段情景。现在的人们根据截留猴爬树的规律,在自家的树根部缠上两圈胶带,截留猴就爬不到树上了,只好在树下束手就擒。

人们就是根据截留猴出土的规律,每到傍晚就到大树下寻找它的瞭望口,一旦发现,用手轻轻一抠,截留猴就在洞口,迅速把它抠了出来。如果动作慢了,被截留猴察觉到,就会循着洞退下去,就不好抠了最好用铁锨或镢头把它挖出来,有的被切碎,就不好吃了。

抠截留猴的再多,也不能把它们都捉到,总有很多漏网的。截留猴爬出地面后,迅速地爬到大树的顶部,抓住树枝,裂开后背,蜕变成截留了。这时他的身体软绵绵的,两只蝉翼不硬朗,飞不起来,也是捉蝉的好时机。蜕变的时候发现不了,截留就放弃截留猴皮,爬到更高处,等蝉翼晾干,就可以到处飞了。截留猴皮是一种中药材,小时候我们也收集过,因价钱低都没拿当回事了。

到了伏天抠截留猴的时候,我是天天晚上不闲着,拿着铲子和一个玻璃瓶子,到处挖截留猴,有时一个晚上能抠七八十个。我们村东有很多的树,有一排大柳树,那是我抠截留猴的根据地,转一趟抠几个,收获颇丰。后来很多人也来找截留猴,我转几遍就到其他地方去了。为了抠截留猴,我还专门准备了手电筒,备好五号电池,把手电筒系上一根小绳挂在脖子上。手电筒作用很大,既可以照着找地上的洞,又可以照着找爬出来的截留猴。

抠截留猴的最好时机是大雨过后,最好是下午下大雨。雨水把截留猴的洞口灌满水,截留猴自己就爬了出来,不用抠,直接拾就行了,就是在洞里,一伸手就抠出来了。后来,我们干脆拿着铁锨,在大树周围赶起地面的薄土层,直接找到截留猴,收获更多。就是把地面挖不像样子,有时还破坏了树根。

截留猴有好几类,小的像花生米那样大,叫小吱吱,稍大一点的是嘟了,再大一点的还有呜有哇等,是根据他们的成虫叫声命名的。我们抠截留猴,不管是哪一类,见到就抠,一律收拾到瓶子里。我每次回到家,先分成类,再洗干净,把它们放到南屋的咸菜缸里腌起来。

截留猴很好吃,当时没有很多油,不能炸着吃,只能腌着当咸菜吃。母亲把腌的截留猴和咸菜一起炒着吃,比咸菜好吃多了。母亲有时不让我都放进咸菜缸里,留出一些第二天做饭时烧着吃,那就更好吃了。烧熟的截留猴香喷喷的,因为它身上有脂肪蛋白,烧烤后油滋滋的,香味特别浓。

抠截留猴的时间不长,每年也就是20天左右,我是年年如此,养成习惯,直到现在,照抠不误。每到这个季节,晚上就到树林里转转,有时还领着小孙子,教他们识别截留猴小洞口,给他们讲解有关知了猴的常识,借此回想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

此文发表在2021年8月3日《平度日报》副刊上

作者:李振喜

◆李振喜:【简读素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下)——学习“二十大”精神体会之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