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老歌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那些老歌

////////

作者丨行万里路    编辑丨文姐

那天晚上,偶然听到了几首老歌:《妈妈的吻》、《童年》、《外婆的澎湖湾》,上小学时这些歌成天挂在嘴边。时隔三十多年,突然听到,感到格外亲切。作为70后,我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流行的那些歌有着特殊感情,它们曾陪伴我度过了学生时光,每每听到那些老歌,思绪总是被拉回到那个年代。

我上小学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同学们不管会不会唱歌,都挑选自己最精美的本子来抄写歌词,虽然所抄的很多歌连听也没听过,但“抄歌”当时在我们那时候很时尚。记得那时抄的歌有《我的中国心》、《我爱你塞北的雪》,还有那些清新的台湾校园歌曲,后来就是一些香港和日本影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还有邓丽君和费翔的歌。那时我们学歌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口口相传,听到有人唱,觉得好听就悄悄跟着学,一首歌今天听张三唱,明天听李四唱,经常版本不一,学的也经常跑调,往往只能学精彩的几句;二是听收音机,我最常听的一个学歌的栏目是《每周一歌》,每天节目之前,我就提前准备好纸和笔,耳朵紧贴收音机喇叭,集中全部注意力,尽力从演唱中辨别歌词,然后用最快的速度记下,再到同学们中间传抄。

上了中学,流行歌曲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歌星进入到生活中,齐秦、罗大佑、张雨生、小虎队、郑智化、周华健、四大天王、老狼……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歌流行,城区大街小巷的店铺音乐放得震天响,都在放着同一首歌,歌声此起彼伏,这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别记忆。那时我听歌主要是通过收音机,有段时间收音机里的歌曲点播类节目非常受大众喜爱,听众通过给广播电台写信点播喜欢的歌,许多电台都有类似的节目,我最常听的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唐山台,还有后来的东营台。

我喜欢唱歌,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最初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是从唱歌开始的。我中考那年,正流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在唱歌时也常常暗自给自己加油打气,“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在用力模仿张雨生的超高音的同时,也好像是在内心里对自己说这些话。后来,在那些迷惘的日子里,喜欢上了张雨生的《大海》、臧天朔的《心的祈祷》,好像那些歌词都是为自己而写,唱歌有时可以让自己暂时忘却烦恼,有时却故意将身心置于苦涩之中,一遍遍舔舐伤口,这也是一种宣泄和释放。

时光如流水般过去,曾经年轻的我,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中年。桔黄的灯光下,四周一片安静,听着那些无比熟悉的歌,一种别样的思绪慢慢在心头弥漫开来,曾经走过的岁月片段,像过电影一样在大脑里闪过。童年、少年、青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二三十年过去了,我暗自吃惊自己对当年这些歌仍然记得如此清晰。透过歌声,我似乎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老家低矮狭窄的土坯房,村里的那排小学校舍,那些学生时代的故事,还有那些风靡一时的影视剧:《血疑》、《霍元甲》、《上海滩》。总感觉音乐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耳畔传来一阵熟悉的旋律,总让人莫名地回到从前,回到成长的那个年代,它会触动你心灵深处一根敏感的神经,或许它让你想起深埋在心底的一个人,一段尘封了许久的往事,或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再现的场景,还有回不去的从前。

那些老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承载着诸多的记忆,那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印记,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有这种体会。

作者简介:行万里路,垦利人,70后,喜欢读书、旅游、厨艺、朗诵、写作、书法、唱歌,没有一项精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