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文化馆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黄河文化馆

作者丨孙海宁   编辑丨文姐

秋高气爽艳阳天,参观黄河文化馆。

黄河文化溯渊源,千古奔流山海间。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参观了黄河文化馆。

黄河文化馆位于东营市南二路与东三路交叉路口西侧。走近文化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宏伟巨大的建筑。建筑面南坐北,正面上方镶嵌着黄河儿女战天斗地繁衍生息的巨幅浮雕,下方是“黄河文化馆”五个书法大字。

文化馆一共有四层,乘坐阶梯电梯直达二楼是文化馆的正门。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一楼到四楼的巨幅“黄河从高原雪山走来”的巨幅山水画。

一楼展区正中摆放的是“后母戊鼎”的复制品。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殷商时期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重达八百多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青铜铸造工艺和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三、四层展示的主题分别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展现黄河的自然风光;“万里黄河育中华”,主要展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黄河入海流”,主要展现东营的历史文化。

九曲黄河发源于白雪皑皑的雪山,流过水草肥美、牦牛成群的青藏高原,流过黄沙漫天的沙漠、戈壁和广阔的蒙古草原,穿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壶口瀑布飞流直下,穿过中原大地,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孕育滋养了伟大的黄河儿女,浇灌培植了灿烂的黄河文明。

从炎黄战蚩尤,逐鹿中原,到尧舜禹禅让;从夏商的兴旺,到东周烽火;从春秋争霸,到战国硝烟;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元明清民国,到伟大的新中国的诞生;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到清明上河的繁华市井;从仓颉造字、燧人取火的原始文明,到嫦娥奔月、北斗导航的现代科技;从黄泛区的的饿殍遍野,到现代农业的千里沃野;从古代的人畜驾辕,到现代文明的飞机、火车;从宋代沈括的石油制墨,到现代石油成为工业血液;从孔孟老庄,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创造的文明奇迹;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经过几千年不屈不挠的开拓前进,就像万里黄河翻山越岭,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曲折前进,终于奔向广阔的大海。

展馆中最引人入胜的当属仿照《清明上河图》制作的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城的繁华景象。由于隋代南北大运河得开通,引黄河水入汴河,使汴河成为大运河的一段,汴梁城成为南北东西粮食、货物的运输交通枢纽,中原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长安、洛阳转移到汴梁,到北宋年间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成为北宋的都城。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汴河上南来北往的大货船川流不息,水陆码头货物堆积如山;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大桥横跨汴河两岸,买卖铺户生意兴隆,百业兴旺;街市上做卖做买、游水逛景各色人等人山人海;充分展示了东京汴梁城的繁华景象。

还展示了大明洪武年间,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造成黄河下游成为“黄泛区”,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人口骤减,洪武朱皇帝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一代向中原移民,移民在洪桐大槐树下集合,向山东、河南、河北移民的历史。还有古黄河口地区的制盐史、拓荒史。东营原本只是黄河口垦区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因唐王征东时在此扎下两个大营,东营西营,因而得名。一九六四年,胜利油田在此石油开发会战,惠民地区在此设立邮电、银行、百货、粮食等机构,驻扎在东营村附近,书信都以东营村为地址,火车、汽车站也以东营命名,地图上也标注了东营二字。一九八三年成立东营市,继以东营为名。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使东营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石油之城,使人不禁为“世事巨变,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感叹。

其实黄河原本只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叫河,或河水。河水原来并不黄,《诗经》《国风》中的《魏风》中有诗《伐檀》中曾记载:“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说的是魏国的人们在河水边上砍伐檀树,清清的河水泛着道道涟漪。先秦时期,魏国位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黄河中游一带,那时的黄土高原上和黄河边上都生长着巨大茂密繁盛的森林,河水清澈见底,人们捕鱼劳作,风光旖旎,高大的檀树直插云天,人们在河边放牧牛羊,砍伐高大的檀树,发出“坎坎……”的声音。后来,经过春秋争霸,战国烽烟,长期的战乱,历经秦、汉、隋唐的战乱焚毁以及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农耕文明的巨大进步,农田的大量开垦,森林被砍伐殆尽,高原和河岸变成了裸露的黄土地,原来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沙漠和荒原,经过暴雨的冲刷,大量的泥土被冲进了河中淤塞了河道 ,冲毁河堤淹没庄稼,原来清澈的河水越变越浑,被称为黄河,而它原来的名字河水被逐渐遗忘了。黄河成了浑水横流的害河,有“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古时候黄河是从天津一带的渤海湾处入海,后来又从江苏北部夺淮入海,清代时改道夺济水河道从莱州湾北部入海至今。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大量的泥沙从河口入海沉淀淤积填海成陆,据专家测算每年形成的陆地有二十多平方公里,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作者简介:

孙海宁,曾在油田机关、文化中心工作,现供职于油田应急中心。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上学

东方洛杉矶

爸爸

五间屋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