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要有一手“绝招”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教师要有一手“绝招”

作者丨门龙震   摄影丨旅途

从教30多年来,我一直羡慕这几位老师,因为他们都有一手绝招:刘老师在上地理课时,两手握住粉笔,身子来回转动,双手迅速地画出了一张“标准”的中国地图;王老师在上英语课学习单词“汽车”时,信手在黑板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小汽车,达到了图文并茂;李老师在上语文课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教师的毛笔书法跃然纸上,再配上一个插图,再现了作者写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张老师一手潇洒、秀丽、流畅的板书,使学生们羡慕不已!

其实这些“绝招”就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本领的一个集中显现,但是这些绝招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教师兴趣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我一直认为,教师的绝招来自于自己的浓厚的兴趣爱好。没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就不可能有绝招。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指导学生作文课时,自己有个习惯就是总要事先写好“下水文”,先让学生欣赏、玩味,在品味老师的“作品”中,学生写作的思路打开,在茅塞顿开之后学生们也有了写作的兴趣,点燃了写作的激情,于是就更加热爱语文这门课。窃以为,认真写好下水文,抛出自己的一块大“砖”引来学生无数的小“玉”,这也是自己的一个绝招吧。

记得一年中秋节前,我给学生们布置的作文题是《中秋之月》,并提醒学生到时候别忘了先赏月,再写出赏月的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写得美一点。同时告诉学生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写这篇文章,看谁写得更好、更妙。谁曾想,到了中秋节那天,天公不作美,那天晚上根本没有月亮出现,而是阴沉沉地下起了小雨。结果等到上交作文的那天,大部分学生没有交上来,理由很简单:中秋之夜没有出现月亮。可是当时我的下水文《中秋之月》却“别出心裁”:先描写了我们小城镇建设的美丽夜景,特别是描写出在细雨蒙蒙下的“五光十色的夜景更加迷人”,进而抒发出“此夜无月胜有月”的感叹。当学生们听了我的“大作”——下水文后,都若有所思、怦然心动。结果两天后,很多学生又补交了这次作业,我欣喜地发现,有的学生奇思妙想,写出了雨夜中和爸妈一起用塑料布蒙盖家中收获的玉米、大豆等情景,把圆圆的玉米堆和豆子垛比喻成亮晶晶的“月亮”,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有的写出了在雨夜中急切盼望明月出现的心情,寄托了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和盼望祖国的统一之情。

喜欢写用心的“下水文”,在学生面前这就是绝招。我觉得,如果咱们当老师的不能写点东西,在学生面前就底气不足,就很难去指导学生的作文,我们决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那样就不能有所成效。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一直是下决心练好自己的笔,写好自己的下水文,并做到了多下水勤练笔。我经常告诉学生写好文章的好办法就是多读多写勤练笔,我自己更是如此,多年来,笔耕不辍,不管工作多忙,身体多累,我总是忘不了挤时间写点东西,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功,时常有一些文字见诸于报刊,不论是国家级的,省级的,还是市县级的,都是自己业余爱好勤练笔所得。

记得有一年,我发现“电话查分热”现象,当得知一个学生家长,因手指笨拙为自己的孩子查分,竟然按电话键四五遍,还没查出孩子的分数,可是电话费花去了几十元。就此现象我马上写出了短评:《质疑电话查分》和《电话查分,我如何说你》。结果分别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和《东营日报》上发表。我还经常参加读报评报活动,有一次,我写的一篇《为“大众日报”的三项举措叫好》的短评,发表在《大众日报》上。

当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不但鼓舞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们增添了写作的激情和乐趣,有时候学生们也当起小记者,经常为报刊投稿,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偶尔有小作发表,更是鼓舞士气,学生从此更加热爱作文,进而更加热爱语文这门功课了。正是有了这样浓厚的兴趣爱好,我才练就了如此的“绝招”,学生们才开始对作文有了爱恋。我坚信,只要有了兴趣,就会聚精会神,持之以恒,作文和作文教学就不会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当然,绝招不仅是单纯的某种教学技巧,而是学生对教师人格和形象的一种认可,更饱含了教师辛勤付出而得到的一种自然的回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绝招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因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有什么比教师的人格和精湛的技艺,更有说服力的呢?

作者简介:门龙震,男,60后,广饶人,(微信名:珍惜当下)。现任教于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