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品种岩茶试茶笔记·核心综述篇

 dy_xhui 2020-09-02

前提阐述

本次试茶采取的冲泡方式非审评冲泡,而是品饮冲泡,以尽量还原日常冲泡过程中的体验感受。

为保证本次试茶的客观性与复现性,本次试茶采取统一用水、器具(注1),采取基本统一的冲泡方式(注2),以尽量等同的方式进行各品种茶样的对比冲泡,并基于客观角度,对各茶样的各项表现进行记录。

本次试茶记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1. 对茶样各特征(注3)的客观定性描述;

2. 对茶样各表现(注4)的感性比拟描摹。

其中,定性描述与比拟描摹并未进行严格分割,该考量主要以尽量还原对茶样的真实感受为目的,尤其茶汤品鉴部分,以保证本次试茶的感受保留全面性,以利于后期随机冲泡过程中对此次试茶结论的复盘比对。

注1:用水用器: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110ml标准白瓷盖碗,304电烧水壶,蛋形玻璃公道,白瓷品杯

注2:前三泡,环壁注水,即冲即出,往后基本选用定点注水,有注明的部分可能存在包含注水手法、坐杯时间等少许变化,一般来说选取基本相当的冲泡方式

注3:指干茶、冲泡过程中、叶底的色、香、味、形等客观指标

注4:指实际冲泡表现,以本人的个人感受为主

本次试茶总结

小结1:大红袍(石乳)的变化或许不如前面几款重香品种奇妙,但是各种反转多的同时稳定地维系住了汤感,并且有效保证了汤感与香气的相容性,感觉上会是千人千面的特殊型选手——会泡的人什么味都出得来,且因为其本身特点,也对泡法有很高的接纳能力,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各式各样的尝试,作为一泡大红袍来说倒是既适合新手的日常,也适合进阶的练手,还适合高手随心应景,当然最后一点一般来说很难实现。

小结2:从顺序上来讲,喝完我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的试茶顺序其实是香的幽(考验鼻子敏锐性,解决这个后面的闻香基本不存在问题)→香的艳(张扬,感受香浓有度的上限)→汤感柔的上限(舌面训练)→香的稳(明晰、浓郁、与茶汤相合且超长持续)→水的稳(非弱香,而是在肉桂的前一泡对比下香气不明显,汤感表现力更纯粹)→香水的掌控力(高可变性);但是这个顺序对前期准备,主要是喝茶人自身的感官敏锐性可能要求偏高,有基础可以迅速掌握特点,但是没有很可能会一脸懵(尤其是奇丹和奇种),或许可以考虑肉桂-金牡丹-奇丹-奇种-水仙-大红袍的顺序,相对而言或许对特征掌握会更友好,其中金牡丹也可以提前,奇丹可考虑置于奇种后。

小结3:肉桂是本次好感度满分,奇种是本次想再喝第一,润物细无声的汤感实在太让人记忆深刻,某种意义上,喝茶到后期必然是走向重水求香,香可以修饰水的立体,但是水本身拥有的丰富性是香的单一感受远远赶不上的,所以奇种表现出来的至柔汤感甚至能让人无视前一天金牡丹留下的香气对比,口感比香气更难得,也更醉人。

小结4:抛开干茶冷泡不讨论,叶底冷泡中,使用单品种似乎更有趣,平衡型品种或许直接煮茶都比冷泡有趣,但是特征突出型品种的单品种的冷泡的确有其独特滋味,种质特征明显的同时能展现与热泡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小结5:本次多样对比,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发酵度改变与火工改变对成茶表现的影响,虽然其中尚有品种、培育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进行远期对比(如与慧苑高枞、得遇等)后,也可以大略地体会到工艺变化对滋味、叶底的影响,和叶底对滋味表现的反向支撑实证意义。

小结6:手法-冲泡表现再次对比实验应当提上日程,考虑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对冲,进行复核验证与新一轮变量考察。

小叨叨

其实这次试茶,对于品鉴冲泡中的品质优劣、种质特征分析程式也有了一定思考,但是因为篇幅原因,暂不纳入本次总结范畴,跟着下次哪回有闲写茶道精神的时候,再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