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死后弟子不敢去吊唁,辛弃疾不但去了,还留下一则经典悼亡词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02

宋代文坛,在经历了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的高峰之后,后世难有佼佼者。直到南宋后,又涌现出辛弃疾、陆游这样的巨子。论家国诗词,辛稼轩、陆放翁绝对是文坛领袖。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两位文人都曾上过战场,尤其是辛弃疾,他的更重要的历史身份似乎不应该是文人,而是优秀的抗金将领。

然而南宋朝廷屈辱苟安,这让辛弃疾壮志难酬。在意气风发时,他的词汪洋恣肆,豪迈洒脱;在绝望时,他的词沉郁顿挫,悲凉沧桑。在人生起落之间,辛弃疾常常把自己的心收束起来,以婉约、清丽的词作文字聊以自我慰藉。这就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多样的根本原因,其中浸润着的,是他一生的生命情感和血泪体验。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文坛领袖,近年来却不断被人指出一些小毛病。有人说,辛弃疾适合战场杀敌,但不适合做官。他为官任上,常常对百姓有苛责之处。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光宗绍熙五年(1194)秋,辛弃疾任福建安抚使,被人举报贪财。当时的谏官黄艾因此要弹劾他,在弹劾文书上赫然写着“残酷贪饕,奸赃狼籍”这样的评价,让我们很难联想到辛弃疾。

仅仅过了一年,又有一位御史中丞何澹,相当于今天的检察官,斥责辛弃疾是“酷虐裒敛,掩帑藏为私家之物,席卷福州,为之一空”。这还不算最严厉的批评,后来还出现了诸如“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官场传闻。

虽然上述史料言之凿凿,不过很快就有研究两宋文史的专家出来解读。在宋代,官员互相申斥,有时候仅仅是政治游戏,不过是要诬陷政敌。因此,辛弃疾的这些小毛病究竟成不成立,今天不好下论断。不过,都说一个人为官如何,关键看人品。从家国情怀这一点而言,辛弃疾可谓是无可挑剔;而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透过他的词作,也可窥见一二。虽然他的感情世界丰富,育有九子二女,但他对妻子范如玉的爱,也是历史佳话。

还有一件小事最能体现辛弃疾人品的大事,那就是他与朱熹的莫逆之交。当年朱熹被韩侂胄打压,朱之学问甚至被斥为异端邪说。从此,朱门冷落,甚至朱死后,弟子们都不敢前来吊唁。恰此时,辛弃疾去了,不但去了,还留下了一首经典悼词。怪不得虽然也有不少小毛病的辛弃疾,却拥有超多铁粉,真是小事见他真性情。我们来看看当年他写了什么: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说起来,朱熹也是实惨。他一生致力于传授弟子,弘扬理学的朱熹,死后这些弟子居然不敢前来见师父最后一面。而辛弃疾留下这16字的悼词,着实给他们好好地上了一课。这16个字,就是对朱熹一生的概括。从遣词上来看,辛弃疾写得颇有气势。而从精神内核上来看,也一语中的。历史最终还是给了朱熹一个公道的评价,他的理学对后来元、明、清的文风,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外的另一位先贤。

辛弃疾和朱熹,一个“人中之龙”,一个“文中之虎”,堪称南宋文坛“双子星”。两人虽相识多年,但朱熹却没少为难辛弃疾。公元1181年,辛弃疾在江西任职,他用商船运过牛皮,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本来辛弃疾这事做得挺谨慎,但船路过九江时,却被朱熹发现了。虽然二人是好友,但朱熹还是秉公处理了此事。虽然他相信辛弃疾只是图一时方便,并非为了自己,但还是严肃地告诉他万不可再行此事。

所做之事被好友揭发,辛弃疾当然是气得很,据说两人因此事几年不曾往来。可是朱熹死后,辛弃疾却完全不忌讳,也不怕有心之人说三道四,从江西亲自前往武夷山悼念。有人说他任性,不知道保护自己,但这正是他刚正义气的体现。

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就能看出辛弃疾的人品,虽然他身上有不少小毛病,但却很讲义气,这也是为何他能收获一众超级铁粉的原因。这些铁粉包括他的好友陆游,南宋诗人刘克庄,甚至连康熙也表示:“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大家喜欢这样的辛弃疾吗?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