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自己的人生算法

 韦海生 2020-09-02


月份又读了一遍老喻的《人生算法》,我才决定把这本书作为自我反思工具,纠正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并断断续续写了不少感想。

虽然一一整理出来比较费时费力,但我还是愿意花费时间再次梳理,写成了 20 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相对私人化的碎碎念,甚至有不少以偏概全的地方,不过我却认为书写本身已是一种收获了。

这本《人生算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围棋段位的方式分为九段心法,用它来应对各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作者称之为 A计划,主要包含闭环、切换、内控、重启、增长、内核、复利、愿景和涌现九个小部分。

在得到 APP 上听音频时,我以为每个段位都是独立的,实则这九段是一个升级个人认知系统的过程,一环扣一环。例如在听「闭环」这一节时,我不单关注自己是否有闭环思维,还应把它作为一个个人必备的底层技能,更是人生算法九段心法中最基础的一环。

当然,我之前在制定目标时并未考虑它是否可以完成闭环,有的战线拉得很长,有的根本做不到,还有的烂尾不了了之,尤其当我把一件事情想得过于完美时更是迟迟无法动手去做,错失了不少好机会。

后来我才慢慢纠正过来,比如在工作时就集中精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完成一个闭环之后再接着做其他事情,用「做不做」代替了「如何做」升为工作的优先级,因为我只有开始动手去做了才有边做边修正的机会,从而找到最优解。

本书第二部分,作者用 18 个关键词来破解 18 个人生难题,主要用它们来应对外在世界的不确定,称为 B计划。实际上这部分讨论的话题都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教会一个人在不确定的外部世界面前如何去应对,才能把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从而避开看不见的人生陷阱。

比如读到「模糊」这一章时,我才开始刻意培养自己的量化思维能力,之后每当我决定去做某一件事了,就先把它量化,再找出极具针对性的办法去完成,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那一件事困难还是容易。

为了深入了解量化思维,我又读了道格拉斯·哈伯德的《数据化决策》,以及四五本 OKR 相关书籍,把学到的方法直接用在公司决策和个人目标制定上。

就像我在选品时,便用上了书中提到的「费米估算法」,大概估算出一个产品在某个国家的需求数量,当前有多少同行在做,还剩多少机会,值不值去做等,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数据参考。

这个估算的结果不一定精确,只是一个估值,却比没有方向地闷头思考有效得多——毕竟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模糊。

而当我在制定月度目标时,就使用了 OKR 量化思维工具,以图表的形式列出目标与关键成果,再把大目标分解为周目标和日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有自己的 OKR,到了月底我做得到还是做不到一目了然。

虽然这个工具很多大公司早就使用,但我确实到现在才用得上,也是孤陋寡闻了,不过为我所用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书里说到的每一个方法、思维方式,我都尽可能去反观自己是否做得到,或者在作者思考的基础上找出对我更合适的方法来,而不是照搬。

实际上我写在书上的笔记和正在实践的方法,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所以我才有了 把它整理出来的打算,如果对一部分人有用就值得了。

接下来我将以笔记的形式不定期把这些文章发出来,先在短时间内把「写完《人生算法》笔记 28 篇」这个闭环完成,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算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