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脾”到底是啥?

 昵称44384288 2020-09-02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经常讲到要“健脾”、“扶正”等等,都和“脾”有关,那么中医的“脾”到底是什么东东,和西医讲的脾脏有没有区别呢?

01.

西医的脾脏

西医讲的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地软。

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脾脏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它可以产生淋巴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同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还能“吃掉”(清除)血液中的病菌、抗原、异物、原虫、以及衰老的细胞。

02.

中医的脾

中医认为脾是五脏之一,在五行中属土,位于躯干的中部(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从位置上看和西医比较近似。但在功能上和西医讲的脾脏有相似,也有很大的差异,接下来和大家介绍一下。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输送;化指化生、消化。运化什么呢?运化的是水谷,水泛指液体,就是我们喝下去的汤汤水水;谷指食物,古代人的食物以谷物为主,所以用水谷泛指饮食,实际上不仅仅是谷物,我们日常吃的鱼、虾、蟹、肉等都在这个范围。用现在的话说,脾主运化的意思是脾能够消化饮食,吸收其中营养物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化生成气和血,输送到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讲,脾主运化的功能涵盖了西医讲的消化道的功能。脾的功能差了,就是我们讲的脾虚,病人会有全身性的虚弱表现,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和唇色淡白没有光泽;脾虚也有消化道的表现,比如不思饮食、腹泻等等;此外运化水液的功能异常了,还会有水肿的表现。中医称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的“正气”都来源于脾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果有脾虚,脾主运化的功能差了,人体的正气就会不足,防病抗病的能力也随之削弱,容易产生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所以我们在癌症的治疗中强调健脾的原因就在这里。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主统血指脾能控制血液,让它正常地流动在血管里,如果脾虚了,就失去了控制作用,血液就会跑到血管外了,所以中医认为各种出血的症状,比如皮下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等都和脾有密切的关系。扩展开来,人体的各种体液失去控制,比如口水过多、小便过多等都可以从脾的角度来治疗。

03.

脾与全身的关系

中医的很大特点是整体观,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脾和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也有密切联系。

脾与胃相表里:中医往往脏腑配对并称,比如脾胃、肝胆等等,配对的脏腑在功能上有接近的地方,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其中脏的位置较深,称为里;腑的位置较浅,称为表。和脾配对的是胃,都和消化吸收功能相关。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它们的产生是要依靠脾胃的功能。

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四肢肌肉萎缩、肌无力等肌肉性的疾病,往往需要治脾。慢性的溃疡,或者创面到后期愈合的时候,中医往往也采用健脾的方法促进愈合。

在窍为口:口腔的疾病也和脾胃有关,例如慢性口腔溃疡,虽然是粘膜溃疡,但中医没有粘膜这个概念,将之归类到肌肉,脾又是主肌肉,又是开窍在口,所以治疗上也和治脾有关。有些人会有口气重,也和脾胃有热有关。 

其华在唇:唇色也能反应人体状态,例如贫血、月经过多的人往往唇色淡白,这和脾的运化功能、统血功能都有关系,治疗上也要考虑治脾。

在志为思:中医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思是其中一种,和脾关系密切,一方面脾虚的病人往往精神不集中、思考能力降低、健忘等;另一方面,过度的思考会反过来影响脾的功能。

在液为涎:中医也把人体产生的体液分为泪、汗、涎、涕、唾。涎也是其中的一种,通俗的说涎就是口水,而且指质地比较稀(质地相对稠厚的是唾)。有些人睡觉容易流口水,中医认为脾虚或者脾胃有热,治疗上也从脾考虑。

刘医生的建议

今天和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中医的“脾”,从中大家可以知道为什么刘医生非常重视健脾扶正的治疗。脾胃一直是中医治疗的关注点之一,中医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流派称为”脾胃派“,可见其地位。以后也会和大家分别介绍其它的五脏,如心、肝、肺、肾等等。

我们之前讲过,中医的根基是古代哲学和临床实践,和大家接受的现代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向大家介绍这些中医的知识,目的是让大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不会茫然无措,不知所云。但是大家也不要根据上面讲的症状对号入座,专业的事情还是要让专业的医生来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