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小姐姐讲史 2020-09-02

“燕王扫北”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399年到1403年间,这是一场明朝藩王谋反夺皇位的斗争。战争的发起者是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建文帝派兵平叛,主战场就在河北一带,在这里明军和燕军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当时整个河北被血洗,多个村庄被灭,场面惨烈。史称“靖难之役”,因扫的是南京以北,民间称之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靖难之役

燕王扫北的背景:

朱元璋称帝后分封了20多个儿子,朱棣负责守卫大都,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太子坐守京师,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众藩王心中荡起层层波浪,尤其是战功赫赫的朱棣。大明的建立在诸王之中他的功劳最大,他曾率军打败北元,有很大的声望。但有朱元璋在谁也不敢表现出来。朱元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果断立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里不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吗?怎么会是朱标的二儿子?原来,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也死了,因此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被扶正,朱元璋宠爱朱允炆,就把他当嫡长孙了。这样以来朱元璋的儿子们心中万马奔腾,对毫无战功的毛头小子朱允炆这个储君不满,朱棣更甚。待到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明惠宗)即位,朱棣心里泛起了巨浪,而搅浪棍就是建文帝的削藩之策。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朱元璋和朱允炆

说起来建文帝的削藩可用三个字概括:“快、稳、狠”。他和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短短一年就干掉了5个藩王,全部废为庶民。他先是向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动手,押回南京。接着在短短一月之内连削齐、湘、代三王。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齐王、代王分别被软禁在南京和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徙漳州。面临此情此景,朱棣如热锅上的蚂蚁,他被逼无奈接受了姚广孝的建议——谋反。还把谋反的招牌设计的名正言顺——“清君侧,靖内难”。因朱元璋曾有规定,如果朝中有奸臣霍乱,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之,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朱棣的“清君侧”就是清齐泰、黄子澄等那些提议削藩的大臣。

燕王扫北的经过

朱棣的铁骑从北平浩浩荡荡出发了,建文帝得知,匆匆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临时拼凑成30万大军(号称的),实际上也就13万人。因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导致建文帝没有什么精兵良将可用。他只好派了一员老将——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统帅这支速成军队。明军自太行山以东,驻扎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清雍正元年,避世宗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阻止燕军南下。1400年4月6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明军和燕军大战

朱棣率领强悍的骑兵很快擒获耿炳文左右副将军李坚、甯忠等将士数万人、斩首3万余级,获马2万余匹。耿炳文被逼的退守城内,朱棣攻城三天无果,军队伤亡惨重,他自知耗不起,只好退回北平。他对诸将说:

“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建文帝不顾齐泰的反对,他听信黄子澄的话撤换了耿炳文,让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接任去讨伐朱棣。李景隆这个人,性子急,不了解敌情就贸然轻进,他刚愎自用,没有威信,又贪图功名,对手下的部将缺少信任,导致上下不同心。而他带的那帮军队说白了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号令不一,指挥不灵,再加上天寒地冻,粮草不足。这帮军队屡战屡败。最终50万明军被燕王击溃,李景隆倒戈,亲自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失陷,朱棣成功即位,建文帝在宫内的一场大火中消失不见。

燕王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

起初,朱棣心知肚明自己这次起兵有违民意,因起兵前他曾问过他的大智囊姚广孝:

“民心向彼,奈何!”(《明通鉴卷十一》

姚广孝回答:“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最终决定抛弃民心,遵从“天道”。正如朱棣担心的,他那个自欺欺人的“清君侧”就是个幌子,天下百姓不是傻子,一看便知。当时的老百姓是支持建文帝的,毕竟他是朱元璋亲立的正统皇帝。

“惠帝(即建文帝)承太祖(朱元璋)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即燕王)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明史》

因而各地官民面对朱棣的造反,都把他当成叛臣贼子纷纷起来抵抗,朱棣的军队所到之处就被当地的百姓反击,还有一些百姓自发组成军队,他们利用地理优势,打的朱棣的军队连连挫败 。

“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 ——《南宫县志》

朱棣看到这个情况怒火冲天,立即下令所到之处就血洗当地。“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惨无人道地屠杀百姓”。

“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

一时间凄惨万状,那些柔弱无力的老百姓看到这种境况,纷纷携儿带女四处逃命,但由于朱棣的铁骑神速残忍,多数人还是命丧黄泉,河北人口急剧减少。但也有一些幸运的人和有生存秘诀的人活了下来。史书记载“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河北百姓被屠杀

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人呢?

出于生存的本能,老百姓也有自救的办法,有的百姓提前挖地窑躲藏,也有提前进入深山密林,一些幸运的人的确躲过一劫。还有一些聪明灵活的人,实施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们刚听到朱棣进军的消息就逃亡到远处的省份,有多远就走多远,这些人也是幸运逃生的人。另外一些年轻力壮的男人,他们把这次大乱看为人生逆袭的机会,当然也有为了活命的,他们果断做出选择,有的加入明军,有的加入燕军,但大部分都战死了。

还有一个非常幸运的村子,全村人都活了下来。救他们活下来的是一场浓密的大雾。当时朱棣手下的一支军队从这个村子附近路过时,正临大雾弥漫,这里的人幸运地被藏在大雾掩盖的庙中。燕军们眼前一片迷蒙,前方的道路几乎都看不见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村民的存在,因而全部存活。为了让后代记住这个村庄的幸运历史,改名“唐家务”村,谐音“唐家雾”延传至今。

明初,范、耿二姓应诏迁居此地占产立村。燕王率兵屠杀时,藏与庙中,时值大雾,未被发现,免遭杀戮,故建村取名为藏家雾,俗称唐家务。——《南皮县志》

另外,还有一些马姓的人存活下来。原因是,朱棣是他们的祖先马致远的铁粉。相信大家对马致远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是元代的戏曲家,朱棣特别喜欢他的元代散曲。当时朱元璋并不待见朱棣,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他的母亲是元代的一个妃子。朱元璋称帝后把放朱棣到北边守卫边疆,他心中苦闷,就学习马致远的那些元曲和杂剧来打发苦闷的生活。而马致远的家乡就在河北省东光县。

朱棣来到河北省东光县后,正准备屠杀百姓,突然想起自己的偶像马致远,就下了一道军令 “逢马不杀”, 因而凡是当地姓马的老百姓都活下来了,还有一些机灵的百姓不姓马也说自己姓马,也都活了下来。

不过经过燕王扫北,河北、山东、河南地区的人口严重缺少,百姓们被杀的被杀,逃亡的逃亡,导致北方出现十室九空的人口荒。朱棣当了皇帝后,严令移民,把山西地区的人口,迁往河北等北方地区。这些百姓集合在洪洞县大槐树下,等待被强行迁移。因而至今仍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燕王扫北,河北一带谁是幸存下来的?有何依据?

洪洞县大槐树

总结 :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功成呢?在朱棣的扫北过程中,民心也是抵挡不住铁蹄的。被扫北的民众如果能像大明诸王一样置身事外,就不会遭遇如此的悲惨。说到底,所谓国事都是他们老朱的家事,何必成为他们叔侄斗争的牺牲品呢!其实,对于这些民众而言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