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灾害再一次在东非及西亚地区爆发,多国宣布进入应对紧急状态。对于蝗灾近几十年人的或许没有亲自体会,甚至有许多网友开玩笑的说,这要是在中国,能把它吃成濒危特种,而实际上,蝗灾在我国历史上频发,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深以及治理的困难性都远超于其它自然灾害,因此各朝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水灾、旱灾、蝗灾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明朝的灭亡由农民起义拉开序幕,而蝗灾一直是迫使农民成为流民,爆发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诱因。 蝗虫身体各部分图解 蝗灾在我国古代就有,而到了明朝时期更是频繁爆发:
明朝前期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蝗灾,如:洪武7年5月,河间府、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发生蝗灾。永乐22年,大名府浚县出现蝗灾,宣德10年10月,顺天、保定、顺德、真定四府出现蝗灾,正统六年九月,保定、大名、广平、永平、顺天、河间诸府、卢龙、抚宁诸卫蝗伤禾稼; 景泰七年九月,应天并直隶太平等七府州蝗;弘治八年四月,直隶当涂县蝗;嘉靖三年八月,顺天、永平、保定、河间各州县旱蝗灾;万历十九年九月,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旱蝗;天启元年七月,顺天等处旱、蝗。几乎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有蝗灾发生。 其中又以正统年间出现蝗灾的情况最多,共计21次。一般蝗灾发生的时候,也会伴随旱灾,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九年,以真、顺、广、大各被蝗、旱灾伤,照分数蠲免有差。 蝗虫患难成灾 蝗灾发生的条件:
19世纪,人们用人力驱赶蝗虫
蝗虫虽然是很小的东西,但却能威胁到百姓的生命,甚至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蝗虫虽小其危害性却不容小觑。 蝗灾的危害蝗虫对农业极具破坏性,当庄稼受到严重损害后农民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压力增大,便容易动摇社会的稳定性。许多百姓迫于生活压力,而加入了盗贼行列,流民开始增多,有的绝望而自杀等等,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一度混乱。
小麦,农田使得生态环境单一化 蝗灾出现后,许多当地人迫于生存压力,便逃离了家乡,而逃离的人把本应该承担的赋税,变相的转移到仍在原地的人,使得留在本地的人不堪重负,更有甚者出现易子相食的现象。至元十九年,大都、燕南、燕北、河间……六十余处皆蝗。食苗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饥民捕蝗以食或曝干而积之,又尽,则人相食。灾害后,活下来的人反而比死去的人更痛苦,他们承受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与打击。 明朝的治蝗措施蝗灾几乎贯穿了明朝的始终,不但危害农业生产,也威胁百姓的生活,更是成了朝廷治理的大难题。如果蝗灾蔓延将会产生如流民、民变、土地兼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明朝在治理蝗灾这个问题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捕杀蝗虫是从现象处着手解决问题,治标并不治本。但就是这种治标的方法,明朝虽然规定严格,如:下级官员不作为而导致蝗灾蔓延的降罪;各司官不监督、巡察捕杀情况也要降罪。仍然有许多官员不作为,导致蝗灾蔓延。 单一的农田生态环境
掘蝗虫种子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止出现蝗虫复生的现象。
经过多次蝗灾后,人们自然积累起了一些应对灾荒的经验。蝗灾之后,百姓往往会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极易爆发社会动乱,所以,官府要安抚百姓,放粮赈灾,积极帮助百姓展开生产活动自救。如:发放农具、农药以提高灭虫效率。兴修水利,减少蝗虫发生基地,种植抗蝗虫的庄稼等。饲养蝗虫天敌如蛙、鸟等。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而当农民受灾后,如果还继续征税,势必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掌权者会对受灾大众实施减免赋税、徭役等恩典,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 蝗灾的蔓延将会产生诸如流民、民变、土地兼并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灾害期间更会因粮食短缺而产生一系列相应的连锁反应,歉收使得人们生活艰难,衣食无着,出现大量流民、乞丐,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最终影响到王朝的稳定。 近代社会用飞机喷洒农药 蝗灾本身具有:连续性、季节性、并发性、传染性等特点,治理难度本身就很大。而朝廷在救治过程中,又会有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压力。但总有一些愚昧的官员并没有积极地,按政策去引导百姓解决问题,反而一味地搞迷信祭祀活动,延误救灾的最佳时机,使得灾害泛滥开来。 蝗灾一直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也是农业封建王朝中一个影响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关于蝗灾直到建国后,才真正解决。 参考资料: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441. 涂斌.《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河间府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宣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