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田;大青龙汤4流行性乙型脑炎 余某,男,10岁,1974年7月24日上午因发热(体温38.8度)、昏迷、抽筋而来急诊,经全面检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而入院。下午诊时见头痛项强,壮热无汗,口渴烦燥,两目上视,痉挛,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大便秘结,小便自遗,脉浮数,诊为“太阳与少阴并病”,治以大青龙汤加附子; 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淡附片10克,大枣6枚,生姜3片,连服2剂。 复诊见体温37.8度,神志稍清,舌质赤,苔薄黄,脉浮数。再服2剂后,体温37.5度,神志清能言语,舌质淡红,苔薄白尖红,脉浮数,前后共7剂,痊愈出院。 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西医的名字,西医根据高热昏厥,定为脑炎,乍一听以为大脑发炎,又是病毒细菌性的疾病,因为小儿多发,故称为流行性,因为皆见高热昏厥,故定为乙型。其实这就是中医的伤寒表实,而发厥证和痉证。虽然此证是小儿病的最多,但也不是传染性的疾病。小儿阴阳交通,变化最快,一有皮毛外闭,阴寒外束,经阳不出,阳内郁不出,则发高热,阴阳易位,则发厥逆而昏迷,不省人事。寒伤营血,则病刚痉,于是口噤痉挛,两目上视。血热不泄,木郁风动,于是抽筋遗尿。卫气不泄,肺卫内燥,则见壮热烦渴。 此病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而发厥逆与痉证,此病虽然甚急,但不是太阳与少阴并病,虽然最后治愈了,但理论有点偏差,用附子也是多余。本方剂量偏小,唯有石膏够量。如真的按照大青龙原方原量使用,真的会一剂知两剂已,次日即可出院。 治此种伤寒表实,既发厥逆又发痉病的急证,最好还是李可老中医的方法,先刺血以解表,血出则热泄,热泄则阳泄,阴阳复其位,汗出人也苏醒,然后灌上李可老中医自创方辟秽解毒汤,以清里泻下则病已。辟秽解毒汤,就是清卫气内郁与胃阳偏热盛所谓的热毒,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然后加上调胃承气汤的配伍,一泻而愈。当天病,第二天愈,就这么快。李老的刺血法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患者在病急时,高热昏厥,口噤痉挛,导致药灌不进嘴里去,用放血法,即快速又方便。注意虽然放的是血,实际泄的是气,是卫气,是阳气。阳气泄出来了,表束之寒也就松了,阴阳和则表解矣。太阳四十八,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李老放血法,即是和阴阳之法,故表能解。 黎崇裕;大青龙5咽痛高烧 一女,5岁,2013年7月13日初诊,其母代诉,昨天吃油炸食品咽痛,欲大便不能,口干,精神不佳,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高烧,体温39度,此为外寒内热,方大青龙; 麻黄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3片,红枣6枚,石膏30克 1剂,水煎温服,3碗水煮成2碗,先喝一碗,之后盖被子捂汗,微微出汗就可以,不要大汗淋漓,出了汗烧退了,剩下的药就不要喝了,如两小时后还没有出汗,再喝剩下的一碗。 次日其母电话告知,第一碗药后半小时就开始出汗烧退,夜间无反复,不过肚子有点痛,依旧未大便,昨晚痰声漉漉,现在有点咳嗽,有点鼻塞流涕,今早大便未解,无其他不适,易方调理而安。 论;腹痛不大便,易方调理,用的什么方,为什么不写出来,为什么会腹痛,该怎么治,我也有点纳闷。是里燥的小承气或调胃承气汤,还是血热内伤的白头翁汤。虽然不起烧,为何仍有表证之象。 虽然说这些医案,都已分出什么汤证,但由于剂量普遍偏小,就分不出是哪个汤证了。就目前做的所有医案,只从剂量与配伍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加石膏的就是桂二越一汤,不加石膏的就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些所有的医案,什么大青龙汤,麻黄汤,各半汤,桂二越一汤,由于剂量普遍小,而这些方子都成了名字而已。唯一的重点,是表证用表方,只要是表证,用上表方,就解决大部分感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