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史海烂柯人 2020-09-03

秦灭六国后,凭着雄厚的国力接二连三地大兴土木,开展基础建设,一度呈现出了气势磅礴的帝国盛景。然而,令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未及传至千世、万世,便落得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如今,除了沉睡地下的秦始皇陵,地表可见的秦朝遗迹,也就是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和秦直道了。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秦直道

说起秦直道,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更像是“活在课本”中的一条高速路。当然,除了先秦史和考古学领域的研究者,也很少有人愿意去探寻这条落寞的帝国之路。哪怕是去旅游,大家也更愿意去登长城,去感受秦帝国的大气与历史的厚重。正因如此,一些关于秦直道的传闻,也变得扑朔迷离,以至于真假难辨。

最近,一篇“秦始皇当年修的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的网络文章异常火爆,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反复出现。而想必文章的作者,也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毕竟,自媒体时代的“10+”,总是能带给人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相关网络文章检索截图

文章的源头已然难以追溯,但翻阅类似的文章可以查询,其实这些文章的内容倒也大同小异:

将修筑道路的土彻底烤熟,或者是经过烧制,再掺入盐碱。这样一来,道路坚硬,再加之人为改变了土质,导致草木不生。——摘自某网络文章

说来说去,持这种观点的人,所给出的理由就是“将土炒熟”和“掺入盐碱”。当然了,后续参加进来的作者,也有一定的“创新”,比如有人提出,这是因为修路时在土中掺入了生石灰。当然,还有人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称半干旱地区原本就不适宜植物生长。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摘自某网络文章

说来说去,大家给出的理由,看起来都很有说服力,甚至连我这个考古学专业的人都不禁要感叹古人的智慧了。可是,思来想去,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家门口的那条土路,盖房时存放过一大堆生石灰,而且常年累月的来往车辆,轧的也很结实,可每年还是会窜出草来!

当然,在翻阅相关文章或问答时,也见到了网友的质疑。比如,下面这位网友大哥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正如这位大哥说的:

谁说盐碱地不长草,我就是农村的,我们那里有一百多晌盐碱地呢,还种玉米,就是产量极低,草长的不高。

许多农村都有重盐碱地,这种自然形成的盐碱地,可比人工掺入盐、碱“恐怖”的多。许多年纪大些的农民或许会清楚,早年间生产队分地,这种土地可以算是最次的,因为它产量低。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能够种植的,更不代表不能长草。

与其在此质疑,不如去查阅资料。结果,这么一查,发现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两千多年前的秦直道,至今寸草不生,原来是一则谣言。

要说研究秦直道的专家,除了一线的考古工作人员,必然要首推史念海先生了。史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不仅文献功底深厚,而且尤为重视实地探查。幸运的是,史念海先生,还真用文字向我们呈现过他亲眼所见的秦直道。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史念海先生

在史老的《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尤为值得我们注意:

以上路面(按:指秦直道路面)来说,都是呈现凹形,近两边路旁的土坎处转高,愈直路中心就愈为低下。……由于久无行人,路面都掩盖着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松软。有的段落,灌木丛生,须拨开树枝,弯腰侧身,才能向前稍走几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据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按:此文最早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5年第3期,继又刊于《文物》杂志1975年第10期,后经修订收入《河山集》四集。】

上述文字所描述的秦直道,所指为甘肃正宁县刘家店子至水坡岭一带,长度大概为两百里。这段秦直道,保存相对较好,大致可以据此了解和还原当年的状况。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史老的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秦直道路面上不仅有草,而且个别路段更是灌木丛生,甚至会影响人通行

另外,史念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子午岭上这段直道遗迹能够保留到现在,是由于历代断断续续通行使用的结果。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地的灌木丛生,植被茂密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当林光宫始建的时候,山是以甘泉为名,泉甘土湿,自然林木繁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避暑的胜地。……由于植被到现在还是十分茂密,直道遗迹也就能够保持原样。

以子午岭上这段秦直道为例,它在修建时自然林木非常繁盛,而且之所以后世能大体保持原样,也与植被到现在还是很茂密有关。由此来看,所谓受气候影响而不利于植被生长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

而且,与之相反的是,正是这些植被的存在,才使得个别地段的秦直道,在历经两年后,依旧保持原样。显然,史念海先生这篇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文章,将有力地“击碎”秦直道不长草的谣言。

另外,在翻阅相关资料时,找到了甘肃省文物局所编的《秦直道考察》一书。在此书的图版中,有多篇秦直道不同地段的照片资料。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更为直观了。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为便于调查,相关工作一般会于秋冬或春季进行。以上四张照片,虽然未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但透过枯枝败叶和发黄的茅草,我们还是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秦直道杂草丛生时的样子。当然,透过以上几张照片,我们还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 从调令关、艾蒿店等两处秦直道遗迹来看,后世虽然对秦直道有继续利用,但道路两侧的灌木也在逐渐向道路中央“侵犯”,使得路面越来越窄。
  • 从老直道遗迹来看,我们虽然称秦直道是古代的一条“高速公路”,但有些地段受地形条件所限,也并非就是一片坦途。

由以上记载和图片可知,秦始皇所修直道,虽有糜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后期管理上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毕竟还是无法避免有野草生长。我们虽然都清楚“路走的多了便不长草”的道理,可真正有生活经验的人会知道,早年间人来人往的宽广土路,在夏秋两季时,受碾压较少的地方,还是会有杂草出现的。

秦始皇修的路,过了两千多年仍寸草不生?真有如此神奇的黑科技?

秦直道

所以说,秦直道历经2000多年至今寸草不生,这个命题原本就是不成立的。大家之所以容易被误导,主要还是因为这条路“离我们太远了”。事实上,在我们选择去相信古代的“黑科技”时,还是应该多想想,类似的问题,在身边是否就有答案呢?


参考资料:

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5年第3期;

甘肃省文物局所编:《秦直道考察》,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6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