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史海烂柯人 2020-09-03

第一次听到“乡愁”,是在余光中的现代诗歌里。不过,乡愁究竟是什么,一直很难有个精准的定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似乎渐渐有所理解。它既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也是一种孤独的怀旧,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

自古以来,文人总会难免借助诗文表达乡愁,而且这种感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发强烈。年近古稀的贾平凹,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乡愁。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贾平凹是一位50后,老家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自1974年以来,一直活跃于文坛,笔耕不辍的他,从陕西文坛的优秀代表,一路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光明网曾给予了贾平凹这样的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这个陕西腔十足的文学泰斗,眼神极为深邃,颇有洞察力。用王蒙的话来讲,贾平凹的精明和智慧,被他的农民模样给掩盖了。难能可贵的是,贾平凹文字一直都很圆润,不太喜欢高谈阔论。也正因如此,贾平凹的文字,虽有琐碎之嫌,倒也很耐人寻味。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可能是因为历史出身,加之中学时读书不多,至今也很难有雅兴静下心来逐一品读当代文人的作品。不过,前段时间有幸获赠了本贾平凹的散文集《万物有灵》,还真有些看得上瘾了。说实话,这还真挺难得的。

翻开第一篇,便是《一棵小桃树》。与其说这是写老宅子里的桃树,倒不如说是怀念自己的祖母。童年时,贾平凹的祖母从集市上带来了“仙桃”,分给孩子们吃。结果,小贾平凹因好奇,将桃核埋在了院子的角落。

后来,这颗桃核破土而出,渐渐长成了一株桃树。只是,这株桃树并不很受重视,就连贾平凹自己也渐渐忘记了它的存在。不知过了几年,贾平凹的祖母过世了,回乡奔丧的贾平凹很意外——角落里的桃树竟然还长着。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原来,这都得益于贾平凹祖母的呵护。之前,桃树便被猪拱折过,长得又不是地方,所以家人想砍了它了事。可是,老人觉得这是爱孙儿时所种,凝聚着孩子的感情,便一直尽心尽力地护着,还常常给它浇水。

得知这一切,贾平凹万分感慨,一株连自己都几乎忘了的桃树,竟然还有人在尽力呵护。只可惜,自己回乡奔丧,竟未赶得上祖母下葬。这种睹物思人的痛楚,只有亲历者才会体会。

读这篇《一棵小桃树》时,正值荔枝上市。其实,这些年来,每逢见到荔枝,心里便禁不住想起自己的祖母。忘了是哪一年,同村的表姐从集市上买了荔枝,经过奶奶家时,特意留下了一串。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那时的荔枝,在北方还是个新鲜玩意儿。适逢我去奶奶家,结果奶奶一颗没吃,全都一粒粒地剥给我吃了。那一天在猪圈墙边吃的荔枝,真的很甜。如今,荔枝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件儿,可再也找不到第一次吃时的味道了。

恰如贾平凹对着桃树的感慨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软肋。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但多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同样引起我共鸣的,还有一篇《六棵树》。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六棵树》的开篇,贾平凹描述了自己回乡时的感慨。作者回到老家,在巷子里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像许多老辈人一样,贾平凹免不了打听下这些孩子都是谁家的。于是,贾平凹便问他们都是谁家子孙。

问:知道你爷的名字吗?

一半回答是知道的,一半回答不知道;

再问:知道你姥爷的名字吗?

几乎都回答不上来。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这些在巷子里嬉闹的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早已是记事的年纪。可是,面对贾平凹的问题,几乎都傻了眼。两个问题中,问到他们爷爷的名字时,一半知道自己爷爷的名字,一半不知道;问及他们姥爷是谁时,便几乎全答不上来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贾平凹不禁在文中感慨:

“咳,乡下人最讲究的是传承香火,可孩子们却连爷或姥爷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和贾平凹的故乡一样,许多地方都将孙子当作继承香火的希望,指望着他们传宗接代。可是,当问及这些孩子自己爷爷、姥爷的名字时,答案却令人万分感慨。贾平凹撰写《六棵树》,原本也是有感于故乡的巨变,而这种乡愁又从巷子里的感慨弥散开来。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读《六棵树》时,便曾暗自问自己:你还记得爷爷和姥爷的名字么?答案还真没有比贾平凹老家那群孩子强多少。这个问题,还真挺值得思量的。

除了《一棵小桃树》和《六棵树》,《万物有灵》收录有六十余篇散文,这些篇目是由作者亲自精选,其中有3篇新作是首次收录,有24篇被选入课本,算是凝聚了贾平凹几十年来短篇散文的精华。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读书会带给人愉悦。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好的作品更应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在这一点上,贾平凹真的做到了。也正因如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才会做出了高度评价:

“贾平凹作品的质量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不断地否定自己。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如果把贾平凹漏掉,那是不可想象的。”——莫言

当然,比起莫言的评价,三毛对于贾平凹的崇敬要更为强烈:

“我心极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显的真诚,令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三毛

贾平凹的乡愁:指望传宗接代的孙子,反倒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

在刘墉眼中,贾平凹完全是有资格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些当代顶级文人的评论,足见贾平凹先生水平之高。而《万物有灵》一书,更是精选了作者1981至2019年的六十六篇随笔,全书计二十万字,既有对万物由衷的热情与好奇,也有对万物生灵和人间百态的思索。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散文集还随书赠有书签、明信片和作者所题“万物有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